环境污染侵权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述评

时间:2022-10-30 09:57:21

环境污染侵权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述评

【摘 要】污染者行为和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判断,是环境司法实践中的普遍难题,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对污染者行为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文章首先对相当因果关系的理论进行了梳理,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核心是对责任构成中的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价值等非因果性要素的判断。目前,环境污染侵权中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法律论证仅停留在法律政策选择层面,笔者建议从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对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进行价值整合。

【关键词】环境污染侵权;相当因果关系;事实因果关系;法律价值判断

因果关系问题是学术界的普遍难题,“正如‘在哲学中,因果关系问题因不可战胜而成为永存的问题’一样,百余年来,法学家们也一直为上述问题所困扰,以至于相关的思考成为了‘因果关系的折磨’”。

法学界尤其是环境法学界对因果关系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涌现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为环境法治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在因果关系理论和学说繁荣的背后,法律因果关系的内涵也愈加模糊。在司法过程中,需要判定的因果关系是事实因果关系还是法律因果关系?如何判定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证明是否涉及法律价值要素?对此,学界观点众说纭纭,莫衷一是。本文选取德国和中国台湾的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对相当因果关系判定中的事实因果关系要素和非因果关系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对我国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概述

相当因果关系说是大陆法系因果关系理论的通说,盛行于德国和中国台湾。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始于19世纪末,“1888年,德国弗莱堡大学生理学家Von Kries 教授在法律上应用数学上的可能性理论与社会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认为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作为说明因果关系的一项要素”。Von Kries 教授认为,依据相当性概念所做的判断,与法律人依据经验启发及事件发生的正常过程所做的判断,甚为相似。此种相似为法学家进行因果关系判断提供了很大的启发,“德国法学家Enneccerus 及Lehmann认为,所谓相当性原因,系指对损害发生之机会,具有原因力,且非由于特殊异常之情况所引起者。”

相当因果关系说的重点,在于将法律的价值判断作为因果关系判断的一项核心要素。判断因果关系存在的关键在于行为人之不法行为介入社会之既存状态,是否对现存之危险程度有所增加或改变。德国学说上的相当因果关系,需要对纯粹的因果关系事项和法律政策事项进行综合考量。哈特教授认为,其核心已不再是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之判断,而是为了进行法律责任的认定,“因果关系事项实质上是经过包装的法律政策方面的事项,需要在考虑所有因素后,通过询问下列的问题以得到满意的答案:即是否应让被告对所发生的这种损害承担责任;或者根据另外一种主张,这种损害是否可以预见,是否处于这种危险范围之内,或者是否处于被告所违反的那个规则范围之内。”

在环境污染侵权领域,污染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判断,不再取决于当事人双方的举证,而属于法官的自由裁量的范围。因果关系判断主要是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价值判断,只要符合必要条件规则,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否,就完全取决于法律的事实认定和价值考量。在环境污染侵权领域,其具体内容是:如果没有排污行为,就不会有污染损害,则存在事实中的因果关系;如果排污行为增加了污染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则认定排污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二、环境污染侵权相当因果关系的事实判断

相当因果关系说对客观事实的判断采用的是必要条件规则。“关于法律因果关系存在的判断标准的理论分成两大阵营,一些人关注的是与宣称的结果相关的原因所包括的条件的类型;另一些则关注于与结果相关的原因必须具有的、能推导出因果关系特别的事项。”第一种理论所着重的是从一项后果中辨别出具有因果关系的条件,即事实原因。相当因果关系说在对客观事实的判断过程中,首先确定损害后果发生的条件,原因行为是否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不可欠缺的条件”。如果是,即认定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反之,则不存在因果关系。可简单表述为:无此行为,必无此种损害。

必要条件规则被许多法学家与哲学家所支持,该说具有一种启发式的优势。其可以通过一种简单但通常也是比较可靠的方式来排除事件与损害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在环境污染侵权案件中,只需判断,在已经发生环境污染损害的特定背景下,如果没有排污者的排污行为,该环境污染损害是否还会发生。如果在没有排污者行为的情况下,该环境污染损害都会发生,那么排污者的排污行为可能并非其原因,或者该排污行为仅仅是其原因之一。若没有排污者的排污行为,环境污染损害就不会发生,那么该排污行为就是一种具有因果关系的条件。如果实践中采用此种事实上因果关系判断标准,无疑是扩大了排污者的责任范围,需要在法律规范的层面上进一步对排污者责任承担的范围作出限制。

在有些情况下,必要条件因果关系的判断可能与纯粹的事实因果关系相悖。例如,如果两个猎人各自但同时开枪并射杀了某人,很明显,两个猎人都应该对某人的死亡承担责任。但是,根据必要因果关系的判断,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是任何一个猎人都没有导致损害。这也是必要条件说的局限之一。

三、环境污染侵权相当因果关系的法律判断

(一)环境污染侵权相当因果关系的法律价值判断及发展

环境污染侵权相当因果关系的判断,核心在于污染者的排污行为是否提高了环境污染损害发生的危险,即增加了环境污染损害结果发生的客观可能性。如何判断排污行为提高了环境污染损害发生的危险性,这是法律的价值判断过程。相当因果关系说认为在正常的社会状态中,排污者的排污行为,给被害人的权益带来了危险,如果没有其他异常独立之原因介入,导致了被害人的权益损害,即只需要符合一般事件正常发展过程,就可以认定环境污染侵权因果关系的成立。

在社会生活中,何为危险性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可言,是根据一般的理性人标准,还是法官的内心确信?德国早期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将对提高损害发生的危险性的判断交给了法官,认为这属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范围,由法官结合相关法律价值进行综合判断。这直接导致法官自由裁量范围的扩大,也是相当因果关系说被广为诟病的原因之一。

此时相当因果关系说关注的核心是责任如何限制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从法官的视角而言,与其探究排污行为与环境污染损害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不如直接考虑排污者责任的问题,对环境侵权责任的思考的基本论点是:“某人已经造成了损害这种陈述,或者是意味着没有他的行为,这种损害就不会发生。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造成了损害,只是在表面上而并不是在实质上认定他负有第一种意义上的责任或者理由,因为我们是在已经判断他负有责任之后,才从这个角度说他造成了损害”。依据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一项因素要能够成为原因必须是这一因素极大地提高了事实上所发生的结果的客观可能性。此处所谓“客观可能性”乃相对于“主观可预见性”而言的,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政策衡量这一问题――即社会风险如何在排污者和被害人之间分配,以及是否应当考虑排污者排污时对其尚未得知或尚不可知的信息。

法规目的说:近来,支持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法学家,主张通过对行为人违法性的判断来弥补这一缺陷,合理的限制行为人的责任。法规目的说为相当因果关系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其实质上乃是舍弃因果关系任何特定的标准,主张直接依据法规之内容与目的衡量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关系。在环境污染侵权领域,即通过环境相关法律的立法目的来综合确定排污者的责任。

(二)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构成中的事实要素和法律价值要素

侵权秩序背后的基本问题是权益保护与行为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也应考虑权益保护和行为自由两种价值。在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中,权益保护要求污染者遵守保护受害人权益的法律,行为自由要求法律同时保障污染者和受害人的自由权利;在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中,如果从受害人权益的救济出发,法谚云,“有损害才有救济”,需要考虑污染者排污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后果之间的事实因果关系;如果从污染者和受害人的自由权利出发,就要综合考量污染者行为和损害的因果关系、污染者的行为自由与受害人权利之间的界限。

从不同法律价值取向,我们得出了不同的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素。反之,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需要综合考量权益保护与行为自由两种价值,实现权益保护和行为自由的良性平衡。

在对相当因果关系学说的论述过程中,首先确定的就是排污行为和损害之间的事实因果关系要素,也可以称之为因果性要素;其次就是法律价值要素,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中,至少有两项非事实因果关系的要素在限制法律上的责任。其中之一是法律的目的,或者说是社会风险的合理分担。没有法律会对任何损失都进行赔偿,有些社会风险是现代社会人所必须承担的。另一项非事实因果关系因素就是排污者排污时对其尚未得知或尚不可知的信息。但是,无论何种环境污染侵权因果关系构成要素,都要考虑此种责任分担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效果。何时需要污染者行为自由和受害人权利,需要从污染者行为本身的特性来加以判断,例如要综合考量污染物质的危险性、污染物质的排放量等。

四、环境污染侵权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对中国环境司法的启示

(一)中国的环境污染侵权因果关系的立法现状

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侵权责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关于环境侵权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从立法上来看,对环境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的判断,我国明确确立了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即由污染者承担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

(二)中国的环境污染侵权因果关系司法现状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对因果关系的判断,据吕忠梅教授统计,运用举证责任倒置的仅为49.6%。司法中认定“加害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赖于科学证据,换言之,鉴定结论对于案件事实起着决定性作用”。

可以看出,我国虽然明确规定了环境污染侵权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但在司法中,有一半的法官拒绝适用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倒置。环境污染侵权中实行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规则,面临着一个潜在的危险,即可能使企业面临大量的损害赔偿诉讼。我国环境司法实践急需一个确定的因果关系判断规则,或者急需司法解释对举证责任倒置作出进一步的规定。

(三)环境污染侵权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的事实和法律判断

作为降低受害人证明难度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饱受争议。环境污染侵权因果关系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一般的观点认为其合理性主要在于:

1.环境污染行为的复杂性、渐进性和多因性以及损害的潜伏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受害人难以对环境污染行为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举证。

2.诉讼参与人实际地位的不平等,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能更有效地保障受害人(弱者)的利益。

上述的合理性只能理解为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政策考量。若是仅因受害人难以举证或者受害人一方为弱者,法律的天平就偏向受害人,其合理性明显不足,这一点也广为环境法学者诟病,建议法律应当适用因果关系推定规则。

对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还应当从事实和规范层面进行解读。《侵权责任法》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规定中,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只是环境侵权责任构成的要素之一,从《侵权责任法》的法条规定来看,当存在受害人过失、第三人过错和意外事件等原因时,对污染者应担减轻或免除责任。在环境侵权责任的认定过程中,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具体的损害,寻找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人。在这个逆向思维过程中,首先应对损害进行限定――因污染造成的损害或者与污染有关的损害,损害的限定不可避免地应用事实性因果关系,在此阶段,已经对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人进行了筛选,实现了必要条件说的事实因果关系限定功能。其次,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还应对责任的范围加以限定。从保障受害人权利的角度而言,应当从污染者排污时的预见能力和受害人的认知能力等角度对责任加以限定;虽然我国规定了环境侵权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但还是从另一面――受害人过失、第三人过错和意外事件等角度规定了污染者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从保障行为自由的角度而言,应当在污染者和受害人之间对污染造成的社会风险进行公平的配置,这一点应当成为法官判断责任成立的一项重要因素,例如要综合考量污染物质的危险性、污染物质的排放量等。

五、结语

侵权秩序的背后是权利保护和行为自由这一对价值,对环境污染侵权因果关系的判断应当围绕责任的构成进行综合判断。环境侵权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和我国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都重视事实因果关系和污染者污染时的预见能力等因素,但我国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不能涵盖社会风险合理分配等法律价值因素的判断。然而何种责任判断更为可取,应根据法律所担负的权利维护与确保公平分配风险的责任而加以取舍。

参考文献

[1] 叶金强.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展开[J].中国法学,2008.

[2] [美]H.l.A.哈特,托尼.奥诺尔著,张绍谦等译.法律中的因果关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

[3]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 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M].台北: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4.

[5] 王社坤.环境侵权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分配研究――兼论《侵权责任法》第66条的理解与适用[J].河北法学,2011(2).

[6] 吕忠梅.中国环境司法现状调查――以千份环境裁判文书为样本[J].法学,2011.

[7] 胡学军.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及其证明问题评析[J].中国法学,2013.

作者简介:曹保磊,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 下一篇:我国工伤康复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