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之语意传达

时间:2022-10-30 09:18:02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之语意传达

摘 要:本文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作为研究案例,以产品语意学为论点,研究在具体环境下文化产品设计的语意传达方式,即如何将特定视觉、形态、文化元素合理地转换为商品形式语言,并对博物馆文化产品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建议。

关键词: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化产品;语意学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82-01

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有别于一般消费品,文化产品注重的是文化传播与教育,一般消费品更多的注重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感受,这是文化产品与一般产品的根本区别。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特征引发迥异的生活形态,也导致了价值观和文化形态的复杂。地域文化是博物馆最为基础的、天然的文化资源。博物馆以地域文化为背景,依靠遗址而成立,在此基础上搜藏、保护、展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藏品,达到普及和宣传地域文化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藏品、遗址、地域文化体现了博物馆自身独特的核心文化价值,是博物馆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色产品的文化资源。因此,在开发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化产品时需要将典型的地域文化形态通过产品形式语言创造性的再现出来,实现利用形态语意传播特定文化的目的。

一、文化语意的传达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它极为巧妙地运用了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画等不同风格的工艺,且具有很高的文化品味。俗话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陈家祠的福字数不完”,只要有装饰的地方就有“福”存在,陈家祠的“福”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独具地方特色。如馆内最具特色的“岭南第一福”,从选材到创作都别出心裁,到过陈家祠的游客都会与“岭南第一福”合影留恋,希望能把好运带回家。此外,最多的福则以蝙蝠这一传统形象加以表现,陈家祠的蝙蝠不同于其他地区蝙蝠的造型,它活泼生动,造型独特,是陈家祠的一大特色。福文化顺应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常被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广泛用于纪念品设计之中,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因此,在开发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化产品时可以从“福”着手,找寻具有广东特色的福文化元素,将福文化通过分析、解构,提取出有特征的、可塑造的文化形态加以创作。

二、视觉语言的传达

视觉语言的传达是设计中最为直观的表达方式,主要通过文字、图案、色彩,纹理等来得以实现。需要设计师充分了解博物馆藏品的本质内涵和典型特征,才能加以运用。陶塑“花脊”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特色之一,广东的陶塑独具特色,以陶塑的艺术形式反映民间风情,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装饰风格。馆内屋顶正脊上分别装饰有十一条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脊饰题材都是一些民间熟悉和喜爱的戏剧精彩场面。主要以黄、绿、宝蓝、褐、白五种釉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屋脊两端龙头鱼尾造型的陶塑鳌鱼装饰,鳌鱼脊饰含有“避火消灾,独占鳌头”之意,希望子孙后代独占鳌头的心理。鳌鱼造型独特,色彩斑斓,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它不唯岭南文化所独有,却发扬于岭南,是岭南古建筑瓦脊上常见的一种装饰物。在开发博物馆文化产品时应挖掘独具代表的图形符号,更加精准的通过视觉元素传达出文化产品的特质,把具有鲜明特色的元素将其融入现代设计之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三、形态语意的传达

博物馆文化产品在形态上的表现各式各样,大致可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形式。但最终的确定还是要取决于材质与工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牙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雕刻在技法和题材上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北京牙雕是“北派”的代表,主要以人物、花鸟、古代仕女为特色。广州牙雕是“南派”的代表,主要以牙球、人物、画舫、山水、花鸟、动物为主,按工艺技法,广州牙雕有雕刻、镶嵌和编织三大类。馆内牙雕的藏品技艺精湛,赞不绝口,但周边的衍生产品却让人提不起兴趣,种类少,缺乏创新。文化产品的开发不是生搬硬套的照搬传统,在体现传统文化精髓和神韵的基础上,产品形态应注重时代语境的转化,在牙雕系列文化产品开发时可以考虑将传统的牙雕制作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做工精致有创意有趣味性的产品。这样才能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趋向,满足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四、总结

博物馆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形象推广的重要载体,因此,开发有纪念意义有文化内涵的博物馆商品是设计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文化产品设计并非是简单的在产品表面绘制有传统特色的图案,需要将文化在纪念品中融入一种精神和情感,传达出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才正是文化产品在经济价值、审美价值、使用价值之上的精神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黄淼章.陈家祠[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2]张昆.《印象・蒙古》中的语意传达方式[J].中国陶艺家.2011.2月.

[3]陈炬.产品形态语意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4]高伟利.浅谈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J].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上一篇:消费社会与人的审美建构 下一篇:学校如何实施校本研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