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媒体网络课堂”的角度探讨学生二语图式的构建

时间:2022-10-30 08:40:50

从“多媒体网络课堂”的角度探讨学生二语图式的构建

摘 要:2004年,国家教育部试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网络信息技术与语言教学理论获得突破性发展。基于图式理论,积极构建开放和通用的“多媒体网络课堂”,使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感知并体验式学习,实现对目标语言意义的认知和建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对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有着较为深刻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图式理论;外语教学;多媒体网络课堂

作者简介:陈爱平(1972-),男,安徽马鞍山人,河北经贸大学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多媒体、语言网络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对学生二语图式构建影响研究”(编号:HB10Y0024)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74-02

一、图式理论和图式建构

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被分类和被有效应用的认知理论。人们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保存在人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知识节点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图式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Frederick Bartlett于1932年提出。现代图式理论经计算机科学、控制论和信息论提升后深入到心理学领域,使心理学中对人的认知研究发生了深刻变化之后于本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心理学领域把图式分为:自然范畴图式;事件图式;文本图式;学科知识和专门领域知识;计划图式和策略图式。前四种图式即关于客观世界的事实性信息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Earl Gardner)所指的陈述性知识;而第五种图式是关于如何执行某个操作序列的知识,即知道怎样去做,无需有意识去理解怎样进行操作。也就是加德纳所指的程序性知识。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威多逊(Widdowson)也认为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是以图式的形式予以表征的。图式理论认为,图式在结构上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其中的相关概念通过上位—下位关系组织起来的。同时图式间更可以重新“组块”,且相关的图式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组成一个更新更完满的综合图式。图式就是在我们对客观世界经历、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而日趋丰富,因而我们的陈述性知识也不断丰富。随之我们在对待和处理客观世界,尤其是在对待我们熟悉的事物时逐步地自动化我们的程序性知识。

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媒介,在图式建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主观作用。人们通过语言了解客观世界、表达自我和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丰富我们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在语言的习得归纳过程中,语言的形式是与之社会功能相关联的。因此,语言的习得和“组块”的过程本身也是个图式建构的过程。习得母语与习得某种外语这两种习得过程不同的是:母语习得及其图式的发展是在母语言环境中同时发展起来的,而外语习得是在母语图式基础上的学习和建构其图式的。这就要求给学习者尽可能地创造真实的语境及特定的语言情景的输入。通过“多媒体网络课堂”的实践教学,从无到有,从泛到详地建立和丰富与目标语言相匹配的图式,从而发展目标语言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

二、“多媒体网络课堂”模式创新理论依据和实施措施

(一)理论依据。2007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开展网络教学有如下明确要求:

1.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2.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二)“多媒体网络课堂”实施措施:

1.“多媒体网络课堂”实施环境(图示):

2.“多媒体网络课堂”实施措施:(1)科学合理地规范课程设置,笔者所在高校2007年9月开始使用“多媒体网络课堂”实施《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的课程教学,探索基于“多媒体网络课堂”构建学生二语图式新模式。规范“1+1教学模式”:即把每周2课时精读课程的教学放在在课堂进行,每周2个课时的“视听说”课程采用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师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展开;(2)对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对所有任课教师定期进行:音、视频编辑技术;《校园网语言学科平台》深度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和考核;(3)营造开放式和多样式的英语教学环境。将“多媒体网络课堂”作为辅助手段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活动,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效度,拓宽了学生的英语知识面。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真实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应用。任何有组织的课堂教学都难以为所有的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使用环境。因此我们加大了第二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团体、校园电台、校园网、舞台剧表演、演讲比赛等的作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并运用英语,从而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也使这些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为了解“多媒体网络课堂”实施使用情况、发现存在问题,笔者于2010年5月23日对我校2007级3614名本科学生、26名该级英语任课教师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收回3640份问卷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91%认为“与过去全由教师讲授的传统模式相比,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的方式”“好”或“很好”;89.7%认为自我测试立即知道学习的结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难度和内容;81%的学生认为新教改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三、基于“多媒体网络课堂”模式构建学生二语图式的优势

开展“多媒体网络课堂”进一步打破了英语教学的时空限制,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善于交往、相互合作、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真实自然的语言情境

首先,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情绪会影响语言的输入。没有教师在场,不必担心回答不出问题遭到耻笑,因而思想上的顾虑没有了,学习效率自然就能提高。其次,基于“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可以让学生自定步调按适宜于自己的速度以及认知方式来进行选择性的自主学习,并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获得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场景。再次,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的英语合作学习活动或项目,由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网络课堂,也为教师个别辅导,实施因材施教拓宽了途径。因而在想象、理解、感知及应用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多媒体网络课堂”为学生的自我检查、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条件,营造了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情境。

(二)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基于“多媒体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最终使学生能够灵活自然地应用语言进行交际而设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本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习者由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主建构者和积极的参与者,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个体学习者反复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听说的训练。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和辅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较快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最终达到使自己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图式目的,从而贮存和发展了习者目标语言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

(三)实现学生语言技能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是相互连动的。听与读是信息输入,大量的语言输入就交给了学生自己;说、写、译是信息输出,是运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个人思想感情并与人交流的技能。基于“多媒体网络课堂”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声音、图像、文字一体化界面加大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记忆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来说:“听”的训练主要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辅之以课堂教学;“说”和“读”的训练既要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又要有课堂教学;“写”和“译”的训练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为辅。各项技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而基于“多媒体网络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把习得过程中各项活动进行了有效互补与衔接。

四、实施“多媒体网络课堂”学生四级成绩纵向对比与调查反馈

我们课题组实施“多媒体网络课堂”实践教学期间,我校大学英语学习整体成绩呈逐年上升态势,全国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首次进行“多媒体网络课堂”实践教学的2007级,该年级在过级率、平均分、听力、阅读和综合等5项指标的对比中,都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平均分和听力两项的提高幅度尤为突出,提高值分别达14.4和9.88(见表格:摘自河北经贸大学2005~2007级学生四级考试成绩)。

从对2007级3614名学生的调查反馈来看,学生普遍认为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课堂”课程教学体系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在基础阶段(低年级)的听说强化教学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其今后的工作需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他们能够更为自信的参加企业面试,更为轻松的适应全新的工作环境,更自如的应对企业中许多技术场景的英语技能要求,从而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基于“多媒体网络课堂”实践教学构建学生二语图式是现代化教学的标志,以图式为切入点,在学习者大脑里实现语言形式和意义的融合。借助于“多媒体网络课堂”的教学手段,教师引导督促,学生感知和体验,提高了授课和学习的效率;对学生利用先前图式解读新知识的行为能力进行了评估,进而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翔实的数据。

参考文献:

[1]郭裕建. 语言及其心理机制[D]. 华东师范大学,200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上一篇: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4121”教学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基于学生厌学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