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体会

时间:2022-10-30 08:34:06

【前言】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体会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2方法 介入组患者给予介入栓塞治疗:根据患者动脉瘤位置,选取左侧或右侧的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在CT下行脑血管造影术,确定动脉瘤位置及与周围组织情况后,沿导丝入径,将导管置入动脉瘤口处,对于窄颈动脉瘤给予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对于宽颈动脉瘤给予行支架+...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 分析和研究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我们选取2011年4月~2013年7月颅内动脉瘤患者89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介入组48例(给予介入栓塞治疗)与手术组41例(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将两组患者术后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组患者临床死亡率明显低于手术组(P

关键词:显微手术;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是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其是因局部血管产生异常改变所致。若临床不能给予有效、及时治疗,可发生再次出血,临床死亡率与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为了探讨颅内动脉瘤有效治疗途径,本文选取颅内动脉瘤患者89例,分别给予其行介入栓塞治疗与显微手术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11年4月~2013年7月颅内动脉瘤患者89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介入组48例与手术组41例。41例手术组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在24~81岁,平均年龄为(58.2±11.7)岁。患者Hunt-Hess分级为:0级2例;Ⅰ级5例;Ⅱ级11例;Ⅲ级15例;Ⅳ级7例;Ⅴ级1例。48例介入组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在19~76岁,平均年龄为(57.4±11.3)岁。患者Hunt-Hess分级为:0级3例;Ⅰ级6例;Ⅱ级9例;Ⅲ级19例;Ⅳ级8例;Ⅴ级3例。两组性别、年龄、术前的Hunt-Hess分级显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它基线指标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介入组患者给予介入栓塞治疗:根据患者动脉瘤位置,选取左侧或右侧的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在CT下行脑血管造影术,确定动脉瘤位置及与周围组织情况后,沿导丝入径,将导管置入动脉瘤口处,对于窄颈动脉瘤给予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对于宽颈动脉瘤给予行支架+弹簧圈栓塞治疗或球囊+弹簧圈栓塞治疗。

手术组患者给予显微手术治疗:采用全身麻醉方式。根据动脉瘤位置选择适合入路点,常规开颅,按解剖位分离至载瘤动脉处,安装瘤夹后,在超声监测下,于瘤夹两侧使用肠线结扎,采用生物胶进行固封,以防止瘤颈残留。另外,在载瘤动脉两端使用0号线,将瘤夹套扎在载瘤动脉壁上,预防其滑脱,可达到防止术后再出血的目的。使用罂粟碱对脑池及术野血管区进行清洗,放置引流管,术中及术后持续泵注尼莫地平,以控制血管痉挛,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给予静脉营养及适量补液治疗。

1.3评价指标 采用GOS量表对患者术后6个月疗效进行评价[1],其共分5个等级:患者有轻度残疾,但已恢复正常生活能力为5级;患者有中度残疾,但可独立生活为4级;患者有重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为3级;患者植物生存为2级;临床死亡为1级。5级与4级为恢复良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统计方法行χ2检验,将P

2 结果

2.1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组患者临床死亡率明显低于手术组(P

2.2手术治疗结束后,介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P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成年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5%左右[2]。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术是临床治疗动脉瘤经典方法,对破裂型颅内动脉瘤治疗成功率较高。近些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与技术逐渐成熟,介入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脑瘤临床治疗中,尽管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资料证明[3]:介入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替代显微手术治疗,但目前而言,国内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策略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显微手术治疗不但效果肯定,同时其能够有效清除脑底池中血性液体,对预防或缓解脑血管痉挛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4]:开颅手术对机体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后患者恢复较慢等。介入治疗不需开颅,对机体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易于恢复;介入治疗不受颅内高压及脑水肿影响,在动脉瘤破裂早期即可给予实施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临床死亡率均有积极作用[5];对于全身状况差,难以承受开颅手术治疗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方式为佳。尽管显微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方法不同,但两者是互补而非对立的,由于患者身体状况、瘤置、大小以及术前合并症等诸多因素,很难说两种治疗方案中哪种属最佳方法,因此,治疗前要根据病变部位、患者病情、动脉瘤形态学特点以及医生经验、医院设施等综合因素,选择最为合适的治疗策略,以达到有效治疗疾病的目的。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恢复良好率无明显差异,这一结果提示,患者预后效果不受手术方式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与介入治疗方法各有优劣,术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其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是保证治疗成功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治瑜,唐振刚,赵斌杰,等.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探讨(附126例报道)[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10):115.

[2]石祥恩.脑血管搭桥-巨大和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选择[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07):47-49.

[3]王宝玉.颅内动脉瘤治疗及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2013,24(06):102-103.

[4]游涛,胡稻,谭兴萍,等.颅内动脉瘤176例手术治疗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0):55-56.

[5]武琛,许百男,李宝民,等.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9):61.

上一篇:原发性高血压应用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的临... 下一篇:不同类型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对比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