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组织结构形式浅析

时间:2022-10-30 07:08:17

科研机构组织结构形式浅析

摘要:简要阐述了现有科研机构中常见组织结构形式,并从简要分析了其特点。随后从科研机构基本特点出发,阐述了现有科研机构组织结构形式的弊端,最后从国家重大需求及国际新形势下出发,设计了适合科研机构组织结构形式。

关键词:科研机构 组织结构 课题组 实验室

科研机构是指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务,有一定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定数量、质量的研究人员,并长期有组织地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机构。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

中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在此大形势下,科研机构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相应的其组织结构形式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转变。本文就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典型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形式进行简单分析。

一、典型科研机构组织结构类型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一个基本框架,是组织内部各单位间的职权、界限、关系和责任沟通的框架,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一个组织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相应的结构形式,同样,其结构形式也会根据其组织内部信息沟通、技术特点、管理体制、发展战略、环境变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类型。常见科研机构组织结构形式根据组织规模大小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

1.小型课题组(1-30人)

直线制组织结构。是最原始、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态。组织内部之前的关系自上而下形同直线、简单明了、责权关系明确;一般适用于小型组织。其特点是集权式,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管理效率较高,但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

一般此种组织结构形式课题组长用于最高管理和控制权,对课题组内所有科研人员(包括研究生)直接指导及监督,反应迅速及时,人员结构清晰,管理层级相对简单。

2.中型课题组(30-80人)

直线职能制。它以直线制为基础,在课题组长领导下设置相应的项目负责人,实行课题组长统一指挥与项目负责人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成它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既保留直线制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可以发项目负责人对参谋指导作用,以弥补课题组长在专业管理知识和科研精力方面的不足。

随着课题组的发展壮大,课题组长已经无暇顾及到每一个人员的科研内容及事项,这时候就要课题组长统一指导下,根据课题组项目方向,选取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及领导能力的人员作为课题组内部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下设科研人员。这些项目负责人负责具体项目事宜,并定期将工作成果及问题向课题组长汇报反馈,同时对课题组发展的重大事宜也会听取相关项目负责人的意见建议。这些项目负责人是课题组长的参谋或者助手角色,一般不拥有决策权。

3.科研团队(80人以上)

事业部制,即分权制结构。该结构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总原则,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标示将组织划分若干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分别组成事业部,各事业部在经营管理方面拥有较大的自,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可根据经营需要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在研究所中,部分课题组规模较大,一般称之为科研团队,在直线职能型课题组模式上增加设立职能部门。同时在此类课题组中最大的特点是项目负责人具有一定的权利,即被授权,可以制定本项目组的科研发展规划;其次,项目组负责人拜托事事向团队首席汇报请示的框架,可以及时有效的处理被授权范围之内的事务,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最后,其团队首席可以根据各项目组工作产出情况进行合理奖惩,可以有效的调动积极性。此种模式也是近些年才逐渐兴起的,如果管理不善,将会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现象。

二、我国科研机构组织存在问题

1.学术性过强,科研组织结构设计重视程度不够

从日常科研管理角度来看,现有科研机构负责人大多是由在该领域小有成就的科研人员牵头成立,他们在学术及科研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并且视科研为头等大事,所以在机构日常管理上就会缺乏一定的耐心和重视度,尤其是在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管理混乱、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等。

2.各基层研究组织独立性过强,资源未能充分共享

从学术及科研角度来讲,我国现有科研机构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模式和直线职能组织结构的模式之下。以研究所为核心的基础学术组织在科研工作中仍旧延续着课题组模式,在课题组当中,大多是较小并且相互之间严格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大部分课题组具有小型化、研究日标较小、资源分散的弱点,无力装配高水平的仪器设施,无法承担大型研究项目,无力组织对重要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

3.科研创新性不够,产出效率不高

国内科研状况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创新性不够,大部分处在重复模仿、故步自封的状态,所以真正的大科学问题没有提出,大部分工业问题亟待解决。造成这种效率低下的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科研管理体制下形成的职能型组织结构,机构重叠、队伍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因此改革己经不能适应科研机构科研发展需要的科研管理体制是提高知识创新效率的关键所在。

三、适合科研机构组织结构形式设计

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首先必须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过分集中和过分分散的管理体制都各有一定的缺点,为了克服两方面的缺点,把集权与分权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系统观念,增加灵活性、适应性,才能提高科研管理的效果。

科研机构的发展,若想跟上国家的步伐及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目前科研模式情况及存在问题,必须建立新型的组织结构形式。过去的经验及不足告诉我们,矩阵制(类矩阵)组织结构将成为研究所发展新趋势。

矩阵化的科研管理组织中,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项目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双道命令系统其优点在于:将企业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较好地结合了起来,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问题。因此,它是传统的职能组织和独立的项目组织的一种折衷形式,能以其高度的灵活性和强大的适应性给科研机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现有研究所及国家发展大趋势情况来看,研究所组织结构形式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1.集合松散研究方向,形成大科研实验室

为了稳步顺利的开展科研,科研机构内应该形成一定机制,将各小单位课题组紧密结合,以重大项目为导向,各项目组为单位,公共支撑部门为契机,横纵交叉,形成矩阵。为了科学、高效、合理地对实验室的日常运行进行组织和管理,本实验将采取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并成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职能部门,其中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实验室的组织、协调工作,共同领导、协调、监督实验室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只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员、设备、经费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实验室的日常工作按照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执行,重大问题需经实验室主任批准。

此种组织结构有效克服了小型课题组研究方向松散、细碎,资源无法共享的弊端,而且在设立之时,从科研角度和管理角度充分考虑,能够实现较为全面系统的控制。有效的集合松散研究方向,形成科研实验室。

2.各实验室相互交叉,形成研发集群

科研院所实行所长统一负责制,下设各实验室,科研团队,课题组等,管理部门与科研部门相分离,管理部门是调和剂。在此基本结构下,纵向上科研单位要适应国家大趋势的发展,紧密掌握国家发展动态,密切结合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建立又课题组到实验室再到研发集群,最终共同开展国家重大科研内容。横向角度研究所成立健全的管理支撑部门,这些部门不直接参与科研,但是却是整个科研内容的管理者及支撑者,对科研的顺利开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般设立开发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工会等等。横纵两个方向相互交叉,互为利用,互为监督。

在此组织结构中,与之前松散课题组直线型模式中不同的是,每个课题组隶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实验室,而又会根据科研内容,参与其他实验室的事项。实验室之间也会密切结合,隶属于不同的研发集群,可以属于一个集群,也可以同时属于几个,但是其特殊之处就是之前的联系在管理支撑部门的组织下变得更加紧密,资源共享性更强。所有创新集群的目标就是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内容,为国家和企业做贡献。

管理支撑部门的构建在这种模式下显得异常重要,工作重点由被动管理变主动出击,可以将项目组之间进行统筹集合,也可以牵头去为研究所争项目或者其他利益。而且管理支撑部门还要建立一个系统完备的支撑平台,如分析中心、工程中心、设计中心等,他们会集合所内各类优势资源,把他们变成所级的平台进行管理,在使用上和维护上由专门的人员。表面上看此种形式会需要较多的管理人员,但是如果能够制定行之有效的人员分工、考核指标、管理机制等,将会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大大增加管理效益,进而实现为科研工作做坚实后盾的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本文从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情况分析出发,认为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全面深化改革体制下科研机构应该实行的组织结构形式。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进步,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广大科研机构在此大环境下如何实现稳步发展并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做贡献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而组织结构的转型,应该是我们首要关注的大事。因此,在我国科研机构组织结构建设过程中,应有效结合国家科技需求,密切联系机构实际,有效利用优势资源,引导科研人员在舒畅、高效的环境中工作,从而提高科研效率,实现开拓创新。参考文献:

[1]王利平.管理学原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王键,王水平.科研管理研究.2007.

[3]水.管理心理学(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4]徐宁.基于矩阵组织结构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成人教育,2007(6).

上一篇:探究商业银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 下一篇:浅析当前我国土地征收过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