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论文

时间:2022-10-30 07:04:32

民办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论文

一、大学生迫切需要职业素质提升

几乎每位大学生都渴望度过充实的大学四年生活,希望在大学四年学习专业知识并了解人生、了解社会。在目前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式下,大学生对自己能够成为社会认可的人才渴望愈加强烈。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前两年几乎都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大三以后,就进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大学生经过两年的积累和蜕变,慢慢沉淀,开始为自己的“将来”考虑,发奋学习专业技能,他们也更乐意参加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以期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进入大四以后,大学生更加珍惜毕业实习的机会,他们将之视作自己的职业实习。在此期间,他们广泛了解当今就业形势、行业发展以及用人需求,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职业素质的提升,是他们成人、成才强烈愿望的映射,也是他们内在的需求。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

由于高校大量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当下的“大众”教育,大学生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而且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教育过程流于形式,教育模式较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成效并不是太明显。大多数企业又希望来应聘的学生能够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够遵守本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认真、踏实地工作,具有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等[2]。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并且多数学生很难在应聘单位长期坚持下去,这造成了求职与招聘的供需矛盾。综观学生自身与社会需求,分析目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状况如下:

(一)职业观念不强一份《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研问卷结果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研究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有近三成学生不清楚目标公司的用人标准,有五成学生没有考虑过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不强,还是停留在分数最重的“学生时代”,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差较远,很难在毕业时与社会无缝对接。

(二)职业定位不明确很多大学生在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定位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眼高手低”。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通常较高,国家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单位等都受到他们的青睐;就业地点也都乐于选择沿海城市和大中型城市,而边疆地区却很少有人关注;就业条件也要求高工资、高效益、高福利[3];就业环境要求独立的办公室等等。他们似乎给自己画了一幅美好的宏伟蓝图,将自己的职业设计地完美无瑕。但是当他们真正走上求职道路时,往往屡屡受挫,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相差太大,导致对自己的将来渐渐丧失信心。

(三)职业心理素质不高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并不高。现在不少高校和家长都建议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这导致很多学生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无奈之举,在工作不久后就会另谋他就或者频频跳槽,这往往给用人单位一种缺乏信誉的感觉;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素质很强,到了用人单位以后,觉得自己是“科班出身”,并不把单位的老员工看在眼里,狂妄自大,觉得自己能够在单位里有所作为,但是在经受过一些挫折以后往往萎靡不振,对自己的能力又过度怀疑;还有些学生“先己后人”的观念较深,缺乏集体荣誉感和敬业精神,只是将单位作为自己积累经验和资本的平台等,这些都凸显了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够成熟。

(四)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虽然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教———授”教育模式为主,开放性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和完善,学生们也习惯了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学校在衡量学生学习的时候也多取决于他们的考试成绩,并没有考虑让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只要考试通过,或者考得高分获取奖学金是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的短期目标。但是考试成绩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们的专业技能、责任心、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通过普通的考试是无法体现的,这些都需要从社会实践中慢慢地磨练,但是往往这种机会少之又少。

三、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策略

(一)加强规划指导,提升职业理念以前的观念认为,就业找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大四时该做的事情,包括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也都是到学生四年级的时候才开始,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和高等学校教育的要求。因此,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教育应该从学生一入学的时候开始,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职业规划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二年级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准确职业定位;三年级就要针对二年级的职业定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四年级也是步入职场较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入职前的培训。这四个阶段都有其必要性,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加强思想教育,提升职业品质职业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就从事职业最基本的素质而言,一个人的“品质”是进入职场的前提。古语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放在第一位的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最后才是做学问。可以将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进职业素质教育中去,重点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能等到学生入职以后再去摸索所谓的职业道德,而是应在在校期间提前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着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群体协作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等等。

(三)加强社会实践,提高职业才能用人单位一般对应聘者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都比较重视,因此,学校可以多给学生创造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环境和平台,构建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实训课程,利用课程实习、教学实践课程以及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实践训练。目前很多高校还开启了“校企合作”模式,在校外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以“实战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在企业中实岗实训,切身体验实实在在的职业环境,提升自己的职业才能。这一环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这也是企业非常看重的职业素质。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给学生提供踏入社会的平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狠抓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多方面内容,不断更新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使学生实现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无缝对接,从而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进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王志杰任晨阳单位:宿迁学院

上一篇: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职业素质论文 下一篇:股权性质与多元化经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