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研究:从作品走向艺术的关系本体论

时间:2022-10-30 06:34:30

视觉研究:从作品走向艺术的关系本体论

传统上,艺术作品是艺术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围绕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文化信息以及历史发展的研究是一种基本的研究范式。但是,伴随图像与视觉文化的到来,以往的艺术作品观念逐步受到以“创造者―作品―观者”关系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影响。从图像、艺术作品、观看等方面入手,讨论艺术的“关系本体论”的内在逻辑。

艺术作品视觉关系本体论一、图像的结构

现今,我们正处于一个由图像构造而成的世界之中,或者说,我们的生活、与世界或他人的交流以及对于这个生命所依赖的物质世界的态度,往往是以图像为媒介或载体表现出来的。“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图像化了”。当W・T・J・米歇尔提出一种“图像转向”之时,已经暗示出图像作为一种思维、精神与文化上的转变所具有的总体性特征。在这个转向之中,作为主体的人及其生活的世界都迎来了本质性与决定性的时刻。海德格尔认为,“世界被图像化”这是现代社会的根本表现。“科学”“机械技术”“艺术的美学化”“文化发展”与“弃神”共同构成了这个外在表现的形而上学基础。“图像在这里并不是指某个摹本,而是指我们在‘我们对某物了如指掌’这个习语中可以听出的东西。这个习语要说的是:事情本身就像它为我们所了解的情形那样站在我们面前。”因而,图像所涉及的便不仅仅是自身的物质属性,同时还广泛的涉及到具有主体性的人、主体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作为对象或客体的世界。这个整体结构,事实上,预示着现代性的到来,这也正是当前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基本社会关系。

二、视觉:图像结构的联结方式

在有关艺术的传统讨论中,作品往往就是唯一的研究对象。然而,“图像转向”则形成了对艺术作品的超越。从纯粹客观视角考察,图像将艺术领域以及一切关乎于可视画面的对象都包含在内。也就是说,图像转向所带来的是对原有艺术研究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图像本身始终没有能摆脱研究对象的位置,无论如何超越,图像都还是被研究的对象,但是,图像并不局限于这种位置,诚如上文所言,图像自身已经预示着一种整体性,它意味着对客观性与对象性的超越,而超越的基点就在于图像以视觉的方式或手段有机的统一起来,并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视觉文化转向”。事实上,视觉文化就是建在这样一个以图像与人的关联性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视觉串联着那些被当做研究对象或客观存在之物的图像,并使之与特定时代、地域以及特殊群体相互联系。

三、视觉联系与艺术作品

在以图像为客体、以观者为主体、以视觉关联性为联结方式的视觉体系中,讨论艺术问题必然与以往的研究有所区别。无论泽德尔迈尔在“严谨的艺术科学”构想中所勾画的两种艺术研究模式,还是诸如潘诺夫斯基所倡导的图像学研究方法,本质上都是以“艺术作品”为核心而得以进一步展开的。事实上,无论艺术史家还是艺术理论家,都更加强调一种对象化的研究方式,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可以被纳入这种研究方法之中。在导师古德斯特恩的提示下,迈耶・夏皮罗曾致信于海德格尔,告知其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所提及的文森特・凡高的作品有误,但海德格尔的回复依旧如故。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的讨论依旧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至少在艺术史家所宣称“大写艺术就是魔鬼”这样的语境下,为艺术的本质问题开辟了道路,他认为艺术[ART],正是一切艺术问题的本源,而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无论如何都需要这样的本源性理解,“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可或缺。但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部包含了另一方。无论就它们本身还是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艺术家和作品都是通过一个第一位的第三者而存在的。这个第三者才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能获得各自的名称,那就是艺术。”海德格尔认为,将成功的解决艺术问题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因为艺术不过是个概念,至多是一个观念的集合。艺术不像作为创造性主体的艺术家,也不像具有客观物质属性的艺术作品,艺术是不能被直接触碰到的。所以,艺术作品或者艺术家都不应是讨论艺术的基本对象,也就是说,我们至少应该注意到两者是以艺术为本源的。

四、从艺术作品到意义的动态呈现

基于上文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图像、主体与社会联结方式的观看正是视觉文化所强调的以关系为基础的研究方式。当我们“欣赏”拉斯科洞穴的壁画、卡那封原始部落的岩画时会感到极为的陌生,首要原因在于这不是作品。并不是因为我们无法开展欣赏,而是欣赏作品的前提让视线无处盛放。艺术自身具有着视觉联系的特性,它保持着内在运动性和向外的关涉,所以与此相联的是“观看”。作品的前提依赖于作品的客观性与对象性存在,这是秩序与规则的呈现、世界与大地的统一。因此,艺术的本质问题不在于作品如何被理解,而是基于艺术作品、主体与世界是如何被有机串联起来的。

现实内居于艺术之中,而艺术以现实状态自拘着。这种浑然一体的艺术,绝对不可能成为欣赏的作品,眼睛不会驻足于此并用理性的眼光丈量“画面之中”的诸种价值。即便其中的形式要素能够体现出特定文化特质与精神意指,但与艺术的自拘性相比,这些价值都无法显现。当绘制出来的图像面前站立的根本不是欣赏主体之时,或者你根本不能欣赏面前的图像之时,所有这些价值体系与文化结构随之坍塌。眼睛只能做出行动,它是行动的主体,视觉用自我的运动关联图像、激活图像的整体框架,使之成为有机的体系,使自我进入建立世界和命名大地的过程中。在这种关联性中,唯一能够行使观看权利的是本雅明所说的巴黎景象的“外省人”,是在城市中游走的闲逛者,是坐在电影院的观众,也是在绘画展览中匆匆走过的人。但这并非对作品的观看,而是观看的观看,正如霍华德・艾兰德所分析的:“(闲逛者)消遣式的接受,就像电影的观众一样,并不是纯粹的视觉接受,而是触觉或者出于本能的接受;它被卷入到整个神经中枢,就像是通过记忆而产生的幻觉一样。”正是透过这种幻想的行动,我们又回到了视觉关系这个基础上。艺术当然不能显现于主体与图像的分立中,如果艺术作为真理解蔽的手段的话,只能在图像与观看之中切近艺术。

从艺术的作品观到艺术的关系本体论,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自身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艺术创造与艺术研究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视觉的串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根本作用,它将原本以艺术作品为核心的传统模式转换为以观看主体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为根本的视觉模式。这构成了视觉文化以及视觉研究的基础,所以,在一个以充斥各种视觉图像的世界中,在一个被图像所包围的时代中,视觉关系对于艺术及其一切相关问题的研究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C].孙周兴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237.

[2][德]沃尔特・本雅明.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

[3]Andrew,Benjamin. Walter Benjamin and Art.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11.

本论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教育创新理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关于研究生“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学生独立人格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