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航空航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10-30 04:48:39

通用航空航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通用航空是国内新兴的朝阳产业,随着国内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通用航空势必会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2013年通用航空全行业实现通用及训练飞行60.0万小时、123.4万架次,同比分别增加8.1%、12.3%[1]。目前,困扰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有空域、机场和人员等因素,而航材储备及其管理是现在最容易入手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最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航材是航空公司最大的资金消耗和资产类型之一,据Aviation & Space Technology 报导,目前全球民航业存储约500 亿美元的备件,其中230 亿为周转件,270 亿为维修件。1996―2000年,库存备件以每年7%―10%的速度递增。而实际上,每年仅使用库存备件中的25%,利用率和周转率极低[2]。

一、通用航空航材管理现状

航空维修对航材保障的基本要求是“高效的可供性和经济的可得性”[3]。为了提高航材供应的可靠性必须增加航材储备,而库存航材需要占据大量的流动资金,并且过剩的航材由于库存期限和保管条件等因素很可能会变成死航材;如果减少航材储备,一旦维修工作需要又无法及时提供航材,势必又会造成工期拖延、人力损耗和飞机无谓停场等情况,形成了航材管理中的矛盾。

目前我国通用航空企业在航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统一的监管和协调机构,导致航材定价缺乏话语权,企业间缺乏有效的调控和沟通

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共有通航企业186家,通航飞机1631架,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和管理,导致与供货商的衔接不通畅,航材定价更是缺乏话语权,合理的诉求得不到申述和支持,各企业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导致大量重复的航材库存积压,而急需的航材却得不到有效的调拨和保障。

(二)没有统一的航材供应渠道

由于是新兴产业,有大量闲散资金涌入该产业,但是航材保障受制于国外生产厂家,由于沟通渠道的不畅通,加上很多中介等形式的机构牟利,导致各通用航空企业进货渠道五花八门,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供应渠道,价格上也没法形成谈判优势,造成航材管理的杂乱无序。

(三)航材积压严重,资金周转困难

由于国外航材订购周期较长,快的也要三五个月,而且价格每年按照一定比例上浮,很容易对运营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好多通航公司加大航材订购量,造成航材积压严重,资金周转出现困难。

(四)航材保障不到位,部分航材储备不充分

由于适航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国内通航公司维修过程中绝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原厂OEM零件,这类零件被国外制造厂家所垄断而价格很高,大部分的通用航空公司都希望采用少量订货的方式以减少航材的库存量,也避免流动资金的大量积压,库存中的航材也是定检和航线维护中较常需要用到的。一旦遇到需要排除不常见的飞机或发动机故障需要更换没有库存的备件时则只能向国外紧急订货,一方面费用上涨,另外一方面则延长了飞机或发动机的停场时间,造成时间和效率的浪费。

(五)对航材供应商缺乏应有的评估和管控

鉴于渠道的狭窄和国外的技术垄断,能够买到适用的航材已属不易,因此国内通航企业对国外生产厂家及其在国内的商很少能够进行必要的资质审查和监控,有个别微小企业更是不对供应商进行必要的评估和审查,很容易买到不满足适航规定的黑航材或者过期航材。

(六)航材管理部门职能混乱,缺少有效的计划

目前,大多数的通航企业均没有专门的航材计划员或者库管员,采用兼职的方式进行简单的航材保管和领用。这样势必会造成航材的订购缺乏有效的计划,存储条件也没法得到保障。身兼数职的结果表面上看是节约了人工成本,其实是以飞机和发动机无谓停场和运营时间的缩短为代价的,而且很容易造成航材发放错乱、装机错误等问题,非常得不偿失。

二、通用航空航材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CCAR―21部或CCAR―145部以及咨询通告AC―121―58的规定,通航企业应使用合格的航材部件[4]。如何规范航材的采购、存储和使用,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和航材管理控制体系。

(一)建立行业管理和协调机构,规范行业行为

建立统一的协调和管理机构,在机构的框架下规范行业的整体行为,可以加速通航产业航材管理的发展进程。

例如依托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成立的中国民航维修协会下属的通航维修专业委员会,可以借助民航局和协会的层面和平台,使得通航企业与官方和外方厂家在行业政策、航材定价等方面更有话语权,也使得各通航企业在管理规范和行业特征等方面更趋于统一。

(二)成立专门的航材采购平台,加快航材采购进程

有了组织和协调机构可以从政策层面加快行业的发展,但是还需要成立特定的执行机构来组织和协调各通航企业运作具体的航材采购、流转和调拨等[5]。

例如由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飞机修理厂牵头的,依托中国西南航材公司成立的航材保障中心,既可以解决自身的航材供应问题,也可以大大减少各通航企业的航材积压资金。各通航企业提出自己的航材采购计划,由中心统一采购和备货、存储,既可以在航材采购价格上获得优势,有效缩短采购周期,又有利于各通航企业之间的调拨使用,减少各自重复采购造成的资金积压和航材浪费,更减少了存储的困扰,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共赢,一举多得。

(三)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

各通航企业应按照行业规章的要求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按照评估体系对供应商进行有效评估并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6],对于有信誉的合格供应商加大采购量,不采购非合格供应商的航材,避免使用废旧和过期航材,更不得使用三无航材和黑航材,有效保障航空安全。

(四)成立专业研发团队,减少对国外厂家的技术依赖

航材供应由于规章限制绝大多数只能向国外厂家采购原厂OEM零件,PMA零件使用甚少,这样势必会造成我国通航产业的发展过分依赖国外厂家,更会受制于人。航材供应既没法有效保障,也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建立产业的研发团队,自制合格的PMA零件代用,逐步减少对国外厂家的技术依赖。

三、通用航空航材7S管理模式探讨

7S管理是5S管理的升级,在5S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和节约的概念。7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节约(SAVE)。

(一)通用航空航材7S管理的实施措施

7S管理利用可视化管理、看板管理、色彩管理和红牌作战等具体的措施实施管理,突显现场管理和节约的理念,进而引导和规范通航的航材管理。

(二)通用航空航材7S管理的特点

航材7S管理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首先,7S管理没有绝对的先后执行顺序或者重要性之类的排序。其次,7S管理不是空洞的教条式的管理,也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第三,尽管7S管理是灵活的,但在实施时形成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标准化,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人去做,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最后,7S管理应当作为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性格,而不单单是白纸黑字列出来的一条条规章制度。

四、结束语

通用航空航材管理是通航企业成本控制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保障航空安全的重要方面,它不但影响通航运营服务的正常性,也影响着通航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分析通航产业目前存在的航材管理体系的弊端,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并引入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7S管理模式,能够有效促进通航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国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统计分析报告[R]. 2013

[2]赵淑舫,宁宣熙,吴桐水.航材需求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2,20(3):20―23

[3]李卫灵,张素琴,李丽.航材全寿命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0(34)

[4]龙军,康晓明,程海龙,曲丽丽. 航材供应保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航空维修与工程.2008(2)

[5]常玉,同姗姗.航材管理发展方向研究[J]. 航空制造技术,2012(9):87―89

[6]陈玖圣,张晓瑜,陈静杰.航材供应商评估决策过程模型及实现[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11)

上一篇:浅谈公允价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下一篇:中德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现状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