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百首经典名曲鉴赏与分层教学的融合

时间:2022-10-30 03:50:20

浅谈百首经典名曲鉴赏与分层教学的融合

“分层教学”,这个词并不陌生,因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培优补差”,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个性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科组开展课题:“百首经典名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百首经典名曲的鉴赏如何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音乐课堂中,如何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百首”,一直是我们讨论和深究的话题,那么,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否可以使百首经典名曲的鉴赏与之相运用呢?

一、分层鉴赏的原因

每个学生因环境、教育和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影响都具有较大的差异,为了使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所收获,优差分化降低到最小,就要制定符合各种程度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而百首经典名曲与我们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冲突,甚至应该说是一种扩充和延生,那么它的渗透同样也需要一定的目标性和方法性。根据学生间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同样可以将百首经典名曲的鉴赏方式进行不同层次和种类的划分,这种针对性的分层鉴赏才能有效地开展于每一个学生当中。

二、分层鉴赏的方法

(一)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分层

班级学生的音乐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应该是有所差异的,有的同学音乐素质好,音准好,节奏感强,又有一定的音乐特长(如正在学习乐器的、校合唱队成员等);而有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差,能听出音高但是唱不准或者能唱准,但是不能准确地说出音名,而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倒是很高;还有的就是逆反心理强,根本就不喜欢音乐的。一百首经典名曲,但从数量上来看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如果还想要有质量就必须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先进行简单有效的分类,试想可以将百首经典名曲划分为歌曲类、欣赏类或器乐类。那些正在学习乐器的同学,我们可以在课后将他们集中起来,给他们介绍一些器乐类的经典名曲, 比如钢琴曲《彩云追月》、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赛马》,他们正在学,会比较感兴趣,也就愿意在课后花上一小部分的时间去了解这些名曲,或者有的同学可以在学弹的同时就顺便学习了作品的背景、赏析等内容;而那些在音乐课上特别喜欢唱歌的或者校合唱队音准较好的同学,我们可以推荐他们在课后去听一些歌曲类的经典名曲,比如《茉莉花》、《校园的早晨》、《歌唱祖国》,首先先传唱开来,为更深层次的了解打好基础 。那么欣赏类的经典名曲对于学生来讲往往比较枯燥,并不感兴趣,我们也可以把这些曲子放到音乐课堂中,或者选择与单元内容相关的欣赏体裁的形式呈现,教师引领,与学生一起通过分段、手势、图形等互动的活动方式开展鉴赏。当然,我们还可以将歌曲类再细分为中国歌曲和外国歌曲或器乐类划分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种类进行聆听和鉴赏。

(二)将课堂鉴赏和课后鉴赏有机结合

既然要面向全体学生,按学生能力和兴趣分层的鉴赏还太过局限,我们还应该在课后分类欣赏的基础上再作提升。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首歌曲《夏夜》,它是一首简单的、填充式的二声部合唱歌曲,活泼天真,充满童趣,表现了夏夜里萤火虫闪闪烁烁、漫天飞舞的可爱形象。因为它的传唱性,所以它也被编为百首经典名曲中的一首,那么这样一来,我们除了可以让学生先在课后开展了解和聆听这些初步浅层次的鉴赏之外,接下来就可以在课堂当中继续开展起来了。鉴于它是一首二声部的歌曲,所以我们安排音色比较好的同学聆听和演唱第一声部的主旋律部分,而那些音准较好的同学则可以负责第二声部的鉴赏和实践。然后在音乐课上,我们就可以进行双声部的相互聆听和学唱过程性的分享,并交流难易感想,老师则根据学生给予的反馈信息进行整合和训练学生之间的合唱初步合作。这样将课后鉴赏和课堂实际生成有机结合,学生对于作品的了解就更具深刻性了,那么我们在学生中间开展“百首经典名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的目标性和方法性就更为明确了,效果也会随之而付诸。

(三)由浅入深的制定分层目标

一百首经典名曲,对于学生来说种类不同,阶层不同,接受的难易程度更为不同。为了使之新鲜度始终保持,我们也需要由浅入深的制定鉴赏目标。不管是哪一类别,我们都可以依照这样一种鉴赏的阶梯模式进行:反复聆听(自然记忆旋律)――初步哼唱――作品名称和旋律的对接――了解作品(乐曲概述、创作背景、乐曲赏析),从体验到比较到探究到合作,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总之,根据学生课后和课堂上所反馈的情况进行目标和实际操作方法的制定,那么之一课题的开展也就始终贯穿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了,自然生成,扎实有效。

三、分层鉴赏的注意点

(一)课题组老师要切实有效的制定好每一阶段的分层模式,规范化、清晰化和计划性。

(二)课题组老师要有较强的课堂和课后的组织能力,恰当的组织和指导,学生百首经典名曲的渗透才会更具有推进性。

(三)要有长期的计划,不可以急于求成,这一课题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贯穿,具有一定的生成性。

总之,分层鉴赏对于“百首经典名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完善。

上一篇:淡淡“离别”相思美 下一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对世界著名音乐教育体系的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