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时间:2022-10-30 03:46:36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业发展的要求,也是近年来我国开放金融市场的必经之路。机遇的同时,必有挑战,商业银行需进行积极的业务创新,以适应利率市场化构建的金融机制。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大都对利率实施管制,利率管制虽然保护了中小金融机构,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但扭曲了利率的市场定价和资金导向功能,资金使用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金融脱媒等问题。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金融发达国家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而我国自1996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4年央行宣布开放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更推动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渐深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制定利率。一般而言,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的方式影响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商业银行集利率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于一身,根据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利率、本行资金需求、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成本结构和风险结构的匹配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本行利率政策,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争取最大盈利的目的。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利率,在市场利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是直接管理商业银行的所有利率,而是实行间接调控政策,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本行的利率。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业务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方式,调控同业拆借利率,并由此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纵观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不难发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利率管制的放开往往导致利率水平大幅飙升,造成银行业以及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银行竞争加剧,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我们仅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利率风险凸显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传统的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这一盈利模式本身就决定了对利率的稳定和利差的稳定的依赖,以及受制于被动选择和期限结构的影响。

利率的波动在目前的商业银行运作模式下直接决定了收益和盈利情况。当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存在缺口时,无疑就暴露在了利率风险之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正缺口)时,利率上浮会使银行收益增加,利率下调银行收益将减少,而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负缺口)时,利率上浮会使银行收益减少,反之则收益增加。在利率市场化实施之后,利率由资金的供求双方协商决定,无疑将加剧银行业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是使定价趋于边际成本,也就是说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间的利差会在竞争中不断的缩小,传统的依赖稳定利差为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无疑会减少银行的利润。

同时,存款期限结构的短期化和贷款期限结构的长期化也使银行业暴露的头寸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通常我们使用持续期缺口来衡量这一利率风险,当持续期缺口为正时,利率的上浮会使银行收益下降,利率下降则会使银行收益上升;而持续期缺口为负时,利率上浮会使银行收益增加,利率湘江会使银行收益减少。而存贷款利率的期限,却不是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及暴露头寸可以及时调整甚至主动选择的,这一期限决定于存户或者贷款企业与银行协商选择的结果,同时由于同业之间对于优质客户的严苛竞争,使得银行不得不妥协于一种其自身并不期待的期限结构,并导致更大的风险头寸。

二、利润短期内大幅下降,甚至出现少数银行的破产倒闭

利率管制的放开必然导致了市场的开放性,形成一个趋于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资本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利差的减少无疑会使大多数银行的利润在短期内出现大幅的下滑。这一过程,一些经营不善,或者没能及时调整管理方式以及盈利模式的银行,必然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同时,国内对于外资银行业的逐步放开,而这些外资银行已经历了其本土的利率市场化阶段,业务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存贷款以外的盈利模式,这无疑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业面对的又一严峻的竞争态势。而少量银行的被淘汰,无疑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萧条,会使经济处于一个较为低谷的状态。发展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点需要一个探索,实施,普及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银行业需通过先进的管理和风险规避手段保持虽然低速但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一个发展是度过这个利润下滑阶段的保证。利率市场化作为一个竞争引入机制,终会将金融市场带领到一个更加健全而完善,自由而顺畅的全新的环境中。

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原本就已经脆弱的商业银行运行举步维艰

银行无法准确了解贷款企业或项目的所有资信情况和风险程度所面临的不能收回逾期贷款本息的风险,即为信用风险。而逆向选择则是因为贷款方由于拥有信息优势,了解银行所不了解的内容,为了弥补贷款成本趋于投资向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从而增加了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原本就是金融环境中所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其导致的信用风险和逆向选择更是始终贯穿在银行业经营的上百年的历史岁月之中。已经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很大影响的银行业在面对信用风险和逆向选择时将需更加谨慎对待,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更显得重要。

商业银行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这诸多挑战,就需要整合管理理念,从根源上开辟新的业务范围,实现业务创新,将挑战化作机遇,赋予创新的活力,引领金融业进入新的时代。

1.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适当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盈利90%来自于传统存贷款业务,而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中,中间业务则占到了30%-40%,这不可避免的使商业银行暴露在了利率风险之下。要从根本上规避利率风险自然是将业务开展到与利率不直接相关的领域,即中间业务。当然,目前的形势看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在中间业务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讲,可积极拓展代收、代付,以及资产管理、基金托管、代客理财等等,甚至尝试混业经营,将经营范围扩展至保险,证券投资,投资咨询等领域。在发达国家,已经证实这些领域无疑是未来的金融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且盈利性不容小觑。

2.充分利用和开发衍生工具,建立成熟发达的衍生品交易市场

如前文所述,银行业的经营过程中,总会面临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而这些风险在经营过程中总会存在,就需要我们的银行业学习使用衍生产品来规避此类风险。比如,在经营中暴露在利率风险下的头寸可以通过利率期货,期权,以及利率互换来规避,只需付出较小的成本就可以规避蕴藏的巨大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这样以稳健作为经营理念的机构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工具。而对于信用风险,西方金融机构已经开发的CDS,CDO等工具曾经帮助解决和转嫁了信用风险,虽然之后爆发的次贷危机与他分不开,但是相信只要有完善的法规建设,危机是可避免的,同时商业银行业也需自律,仅将衍生工具作为风险规避之用而不是用于投机,以期通过准确的市场预期用暴露头寸来获得巨额收益。

3.规范银行业的管理机制

我国的商业银行业,管理机制存有国有企业的气息,且由于我国不存在银行业的再保险机制和退出机制,国家以及纳税人作为银行业的最终担保人承担了无限责任,导致了银行业主动规避风险的意识薄弱。同时由于我国衍生产品市场的落后,银行业缺乏衍生品市场的专业人才,因此一旦需要运用和发展衍生品市场,就极有可能出现使用衍生品来进行赌博性投机的可能。因此,需要建立起完善健全的自律的管理机制和国家统一颁发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为整个银行业乃至金融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商业银行经历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之后,经历利率市场化的洗礼之后,相信一个更加安全高效,自由发达的金融体系将会逐步的建立起来。中国金融业也将开始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盛朝晖.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运行的影响. 金融理论与实践[J].2010(7):41-45.

[2]陈昆,高昊,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风险分析―以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57-61.

[3]武剑.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管理[J].财经科学, 2003(2):58-63.

作者简介:孙佳玮(1984-),女,北京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方向:金融管理与投资实务。

上一篇:商事活动中的严格责任主义原则浅析 下一篇:浅析消费者对零售商线下信任向线上信任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