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产生的心理原因

时间:2022-10-30 02:55:42

“语言暴力”产生的心理原因

最新心理研究成果证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或同伴侮辱性的语言是对其心灵杀伤力最大的软暴力。与成人相比,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思想单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敏感、脆弱。因此,很多大人感觉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往往就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危及他们的心理健康。家教中最常见的“语言暴力”,就是其一。

语言暴力的特点与危害

语言暴力之所以会产生,是由语言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语言,或者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一个一个的音节,而我们说出来的一句句话就是由音节的线性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它是稍纵即逝的。也正因为它的短暂,它的稍纵即逝,才要求我们每个人在交流过程中必须尽全力抓住它。相应地,在语言暴力中,家长说的几个字虽然可能只在时间上停留那么一小会儿,却足以在孩子的心中撕开一道口子。

伤害一旦造成,是否可以弥补呢?行为暴力所造成的肉体上的创伤或许会随着伤口的愈合慢慢消退,但精神上的伤害却无法根除。而“语言暴力”更具有其不断的自动回放功能。俗话说:“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的一句恶语出口,之后无论再如何想尽办法解释、道歉,都不可能把这些话的影响彻底抹去,它将长期盘旋在孩子的头脑,并成为孩子的心理回声。

这种回声反复在心头萦绕,经久不息。往往有一天量变引起质变,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后果。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吵架时相互举证:“你说过我……”,“你不是说我……”虽然之前说话时的语境被遗忘或是忽略了,但当时不愉快的记忆却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不断重演,可见恶语在人们心里会打上多么深的烙印。

另外,语言还具有不易控制的特点。施行行为暴力时,或许还可以在最后一刻收手,但话语往往不能。如果我们言谈间伤害了他人,常会在事后道歉、解释时说:“我当时想也没想就说了。”或是:“我刚才说话没经过大脑。”因为语言一旦在大脑里组织好,而这个组织的时间又极短,有时甚至是潜意识的,连意识都没有参与其中,便迫不及待地脱口而出,就算想在最后一刻住口,也往往是不小心就溜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误”。

父母为什么要伤害孩子

以上我们分析了语言暴力的特点与严重性,那么,父母为什么会对孩子施以语言暴力呢?因为很多父母认为“我说你都是为了你好”,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原因为何呢?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1.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传统观念中,孝便是对父母无条件地服从。如果换一种更直接的说法就是:“你是我生的,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所以我可以支配你,你必须按我说的做。”这种强烈的支配欲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无所谓――“我说你两句还不行?”

2.经验主义看法。中国父母在教育子女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于是,常常用自己的经验指导孩子,而且往往不容反驳:“听我的没错!你懂什么?”

3.浮躁的心态。这可能是一个最普遍的问题。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很多父母望子成龙。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或许也是一种补偿心理,希望子女实现自己没有的梦想。这些都造成一种浮躁的心态,于是常常会让孩子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事。孩子缺乏兴趣就会做不好,家长就更急躁,人一旦急躁难免会口不择言。

4.挫折教育观。这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教育观。当语言暴力被包装在挫折教育的外表下,就取得了表面上的合理性。于是很多家长就肆无忌惮地让孩子受挫。

5.生活、工作压力大。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时,往往会心态浮躁。特别是当人际关系不好时,又不能对老板、同事发脾气,往往会把负面情绪带回家。碰上孩子不听话,就很容易拿孩子出气。特别是说一些反语、带有讽刺性的话语。

只因亲子间缺乏平等

以上列举的原因,可以说是由家长内心轻视孩子作为对话主体的地位,家长并没有将其视为具有与自己平等地位的人所造成的。

因为我生了你,所以我对你有支配的权力,你必须无条件服从我――孝;

因为我知道得比你多,你按我说的做才对――经验主义;

因为我知道这个社会竞争激烈,我没希望成功,所以你一定要成功――望子成龙;

因为你还不懂事,所以我说你两句是为你好――挫折教育。

人的情绪的宣泄、倾诉是具有等级性的,即我们对不同层次的人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等级,并不是指阶级上的,而是一种心理层面上的。打个比方说,我们对上司、对同事、对下级所采取的方式是不同的。即使这三类人同时是我的朋友,但当我要表达情绪时,对上级总是顾虑多一点,对下级可能更肆意一点,而对平级则会更随意一些。

家长对待孩子如果抱着居高临下的态度,其情感表达往往会采取倾泻式的,如果是负面的情绪,往往就会如山洪暴发一般涌向孩子,势必造成语言暴力。

家长内心的优越感导致对话一开始就在不平等语境中进行,这时容易引发语言冲突,而一旦孩子启用自我保护机制,不与家长合作,则家长为了维护面子与内心优越感,就容易使冲突升级为语言暴力,而语言暴力又会使孩子更加不合作,于是又带来更多的语言暴力,以致循环往复,造成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差。

显然,造成语言暴力的根源在于对话主体间的不平等。之所以我们如此强调平等,是因为对话有一个内在要求就是平等。不平等的谈话最终导致的是交流的不愉快或中断。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发现孩子不回应或者常常撒谎时,很有可能是家长没有平等对待孩子。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继续采取不断追问、威胁等语言暴力行为,那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可能因为几句话而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也不是说一味奉承孩子就是好事,那也会骄纵了孩子。总之,采用平等的视角应该是最可取的。

上一篇:要走5公里,就设10公里的目标 下一篇:多管齐下,懒儿子变成优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