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高效”课堂的思考与探索

时间:2022-10-30 02:16:32

基于“和谐高效”课堂的思考与探索

2008年初春,山东省教育厅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改革。这场改革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齐鲁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又如一场春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各项措施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台,化学课由原来的八节每周(包括周末)迅速降为四节每周,继而又缩减为三节(周末不许上课)。仅仅三节课,而教学进度却不变,怎么办?严峻的形势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三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棘手的问题急需解决,创建高效课堂迫在眉睫。如何创建高效课堂?我们思考着,同时马上着手实践。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已初见成效,总结如下。

一、做好课前预习,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确立全新的教学方法。

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课课时减少,自习时间增多。让学生自主支配时间,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探究,总有一个转变过程,如何主动探究,处于转变时期的学生还需教师的引导,学校要求教师制定“导学提纲”。开始时我们把导学提纲在上课时发给学生,一边预习一边思考,然后老师再讲解。这样的确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考的基础上促使其进入角色,完成新授课的认知和理解。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有些导学提纲的完成在课堂上需花费不少时间。为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我们试着将提纲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并完成一部分内容。结果我们发现很多知识,特别是元素化合物的有关知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完成。这一发现让我们惊喜,学生自己能完成的应还给学生。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能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和空间,从而加大课堂容量,真正体现“高效”。课前预习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读一遍或几遍,而是在问题环环相扣的引导下渐入情景,进入深层次的思考之中,领会基础知识和概念的内涵。

二、充分利用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全新的课堂模式。

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如何利用好课堂是重中之重。以往老师的角色是演员,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滔滔不绝。而被动接受的学生却收获甚微,或死记硬背,效率极差。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变换角色:学生做演员,老师做导演,指导学生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外,还开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在已学会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如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的前半部分重点介绍Cl■的实验室制法。通过导学提纲学生已基本掌握本节内容,教师只需从深层的角度加以解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如Cl■为什么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可以从平衡的角度加以解释,学生恍然大悟。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理论运用于实践,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正含义。

老师只用短短的十几分钟就完成了课本教学,那剩余的时间呢?可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已学过的H■、O■、CO■、NH■、Cl■等气体的制法入手:让学生讨论、归纳,最后总结出固—固加热反应,固—液加热反应,固—液(或液—液)不加热的反应装置、仪器及实验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实验室气体制备有全面的了解,为实验教学和实验题的解答等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课堂安排,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总结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三、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效果。

为提高课堂效率,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当前,信息化课程在教育改革趋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是教育的信息化催生了教育改革。运用多媒体手段可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电子的流动、离子的移动都属于微观世界的秘密,仅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只是想想而已,缺乏直观性。况且有些学生在头脑中根本形成不了形象的印迹,即无法真正明白其含义,所以做题时一塌糊涂。如果利用MCAI方式进行虚拟演示,可以明确看到电子由Zn极流入Cu极的动态过程。包括溶液中H■向Cu极(即正极)移动,SO■■离子向Zn极(即负极)移动,以及移动的原因(正负相吸、同种电荷相斥)。这种直观形象的效果可以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实感受到微观世界的奇妙与和谐。还有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胶体的四个性质(布朗运动、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都可进行虚拟演示。实验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或网上下载。例如:利用三维动画模拟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操作和过程,使得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交互式环境,学生可观察各种现象和操作,并有亲身经历的“真实”感觉。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还把难以理解的知识通俗化,节省了课堂上讲解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

四、适当板书,以提高知识的整体性,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解决了很多难题,但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应强调“辅助”二字。有些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制成了课件,几乎抛弃了课本、黑板和粉笔,课堂教学完全成了“放电影”。教师的讲述被一段段文字课件所代替,学生只是被动地看和听,用不着动笔写,简单快捷。但有时会使学生目不暇接,常常还没弄懂就一闪而过、浮光掠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传统的教学以板书为主,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来书写,但教师的思路清晰明了地被体现。如果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适当的板书是有必要的。为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自己在预习中已弄明白的,提纲中已有的知识无需花大力气去书写,而是把本节内容提纲挈领地板书,该空的空,该留的留,让学生课后去完成。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督促了学生复结、概括归纳。另外,在课堂上也可让学生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该记忆。同时对本节内容从整体上认知,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完整的概念,而不是零零碎碎地记些片段。

五、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极其重视化学实验。课本各章节中多次设置探究实验。如必修1中Na、Mg、Al、Cl■及NaHCO■、铵盐、HNO■等性质的探究;探究Fe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以及必修2中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探究;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等。以往我们先学习物质的性质,再做学生实验验证。实则这是重复,浪费了时间。而现在是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实践出真知,非常具有说服力,学生乐于接受且印象深刻。如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一节,如果干巴巴地讲授势必费很多口舌,不见得学生就会明白真谛。通过五组实验(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温度、浓度、接触面积、催化剂等条件的比较)的设计,学生既掌握了实验设计的要领、可操作性,又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掌握了新知识。一节课,新知识、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全包括了,可谓“高效”。

六、发挥教师资源的积极作用。

有人说“课时少了,老师没事干了”。其实我们的感觉却是反而“更累了”。为创建“高效”课堂,教师资源千万不能闲置,要充分利用起来。教师资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被不断更新完善,如何发挥教师资源的积极作用?我们有几点尝试。

1.严格把关:若将必修内容的教学拓展到选修的要求,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部分学生不能达到必修的要求,还会增加我们的授课压力。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说明可以防止讲过头。因为时间的限制,授课时要防止无限拓宽,必须吃透大纲要求。

2.设计提纲:如何设计问题最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如何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的思维?什么样的问题最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将知识容纳得全面且合理……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每一节的提纲都是全体同仁激烈商讨的结果。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真正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3.制作课件:多媒体技术已渐渐成为我们备课时行之有效且又快捷的工具,应充分发挥课件的积极作用,为课堂教学服务。

4.精选习题:以往我们有充足的时间能做足够的练习,许多题都是对知识点的重复训练,这对于那些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太不公平。新课改要求教师跳进题海,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高效课堂更需要我们仔细斟酌、精选习题,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全批全改:有人说:“成绩是批出来的。”虽然有些片面,但也不无道理。学生存在的问题,其自己可能感觉不到、说不出,而在做题时却能充分地暴露在试卷上。老师通过批阅,能将这些不足及时而全面地反馈给学生,在讲解时有的放矢、精练精讲,以提高课堂利用率。

我们所做的都是常规教学的基本要求,将其落到实处,认真执行,会为我们创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好、更有效的做法,切切实实地创建起“高效课堂”。

上一篇:买不到的拼板 下一篇: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