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与数学思维

时间:2022-10-30 01:26:00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与数学思维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应予关注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这既能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又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比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问题,就很能体现“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也可以进一步明确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称称一两个砖块和一两枚鸡蛋,可以帮助学生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半行四边形,又可让学生得出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我们要在动于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1)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个优秀的教师会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呢?如果题意不懂,就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通过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这一点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它可以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在教学中,提倡解题思路的多、新、奇、活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手段。

例如:十一黄金周,张明一家想出去旅游,汽年3/4小时行驶45千米,照这样速度1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学生解答这道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先猜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解题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思维更加开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方法掌握也更加灵活。

从以上所谈的看来,二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应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有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上一篇:新课程下教师应如何实现“四转变” 下一篇:让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渗透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