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效教学行为

时间:2022-06-26 02:57:53

什么是有效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就是人们常说的向40分钟要质量。有效教学理念的源头可上溯到20世纪上半叶,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从教师知识传授的角度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发现了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师特征和行为要素。但是,对于有效教学的复杂性、动态性认识,教师的教的有效如何作用于教学主体的学的有效的研究有所欠缺。

现在,重推有效教学,绝不是对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观念的让步和妥协,否定新课程改革的成果。相反地,更有助于对新问题的冷静思考和老问题的研究解决。有效教学的理念当推韩立福老师的研究成果,倡导“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思想,主张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出了包括有效备课(师生共备)、有效上课(师生共学)、有效拓展(师生共拓)和有效评价(师生共省)四大策略。

目前,课堂教学还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假如课堂上学生管理不到位,就会出现学生学习秩序混乱、效果低下而引发“马蹄效应”。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那么,什么才是有效教学行动呢?

一、教学行动要规范。任何一所学校要想得到上级和社会的认可,必须要有突出的教学质量。没有教学质量,是没人买账的。仅这一点上讲,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老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白猫黑猫,能逮着老鼠就是好猫。”有效教学行动需要落实“五到位”:

一是自我加压要到位。教师要把参加教材培训、集体备课、公开课与观摩课教学等活动,有效使用现有设施设备,纳入平时的常规行动。

二是执行规范要求要到位。教师按照教学规范深入备课,精心设计“三案”,细心批改学生作业,做好学生单元测验卷的检查和讲评。

三是创新研究要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性的开展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名师结对、同课异构等形式的创新研究,实现效应连锁等方式,要求教师进大纲,入教材,吃透各知识点,把握三维目标与评价方向,着力提升教和学的水平。

四是重心前移到位。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课堂管理精细化了,教育教学质量就必然会大大提升,这无疑也是提高教师生命质量的重要举措。应当承认,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当前,更多教师关注的是上课及课后的补漏,这样的教学是重心后滞的。要进行高效课堂建设,就要使教学的重心前移。在课堂上要特别关注的有两点:1.学生的兴趣。现在的学生有太多的依赖性,学习的内动力不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课堂上由简单的内容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更多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己吸取知识的习惯,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他们对新知的兴趣。2.自主的氛围。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底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就要放下架子,用启发性、诱思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产生求学兴趣,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水到渠成中领受教师的语言、体态、眼神和微笑,在自我探究中体会到学习是容易的、快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趣力量,他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五是课内外辅导到位。“杜郎口”经验告诉我们,要立足全体,发展个体。对优等生,指导解题思路,增强解题能力;对中等生,扶持弱科知识,力争各科平衡;对差等生,辅导基础知识,提高学习信心。这样,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展。

二、实施教学目标管理。以三维目标引导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确立与达成目标,把课堂大目标分解为各环节小目标群。从管理学角度而言,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是组织体系内人员的共同理想和动力。反之,失去目标的牵引,必然导致组织中个体的消极和涣散。要求有二:一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和高级目标;二是以目标为牵引动力,增强师生参与的凝聚力,形成教学合力。

三、落实课堂检查制度。课堂要追求“精”和“细”,制度就要“细”和“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很多,听说读写哪一样都离不开制度,必须制订具体细致、科学全面、操作性强的制度。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不留空白,确保环环相扣,避免出现“阻塞和脱节”现象,从而形成教学程序、检查有制度、人人守规矩,久而久之,有约束、有规范的行为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哲学家菩德曼说过,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个命运。每个人都有自主性,在一个集体中,不一样的你我他会导致人心离散,这个集体越大,离散力也越大。人们常说:“(人们不愿做你希望他做的事,人们只会做你检查的事。”更何况小学生呢?这也就警示我们,教学的各项任务除了有布置有要求之外,更重要的一环是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反馈,使教学“链”不断衔接、优化。

有效教学行动不是墙上的标语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细致化工作,是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赋予我们的责任,需要的是常规常抓,常规细抓,贵在持之以恒,最终形成常态机制,在前边的基础上,实现较高层次的再循环。

上一篇: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实现有效生成 下一篇:新课程下教师应如何实现“四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