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课堂的生成性问题

时间:2022-10-30 01:14:32

如何面对课堂的生成性问题

【案例】

在教授《植物的“血管”》一课时,我原有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植物的茎。

在课堂上,我刚提出猜想的问题:植物是怎样把从根部吸收来的水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的呢?马上有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最初认为他可能提出自己的假设,即使有所了解也是比较单一片面的,但是学生的回答却让我感到很意外,他的回答近乎完美,而且还用课前做的实验加以说明以证实自己的观点,让我感到没有什么可以补充,而且语言也很通俗易懂。他的这一回答,让我突然感觉有些不知所措。接下来的课怎样上,我在当时的那一刹那真是很茫然。我定了定神,先给这个学生以肯定,并对他进行了表扬。但是不能因为他的这一回答而停止了原来的教学进程,但是如果忽略他的回答按原有的设计进行,就等于对他的回答给予否定,这样处理也不恰当。在情急之下我突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又把问题推给了其他的学生:“那他的观点和实验都正确吗?如果正确,你想不想亲眼看看植物的茎是怎样输送水分的,如果不正确,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你能不能在实验中有更新的发现,超过刚才那个同学?”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提问,我算是勉强把这个尴尬的局面化解了。

【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经常会不在预设范围内,成为生成性问题。生成性是相对于预设性而言的。相对于课堂教学之前的预设性(即平时的备课)来说,生成性显得更加陌生,也容易让我迷惘与激动。

这主要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于在上课前专门准备那些“考试要求”的、“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上课之前精心准备过的,这些内容不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已经在我已有的专业知识储备之中,无论在课堂上学生遇到或者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能得心应手地迎刃而解。而课堂中生成性的问题具有随机性、不可预测性,令我头疼的是它的出现会扰乱原有的教学设计,或者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尤其令我头疼的是学生提早说出课堂的重点,或者在探究之前解释出科学原理,让我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课后反思的过程中,我感到要化解生成性问题的关键首先是思想意识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出现什么问题,任何人都无法把握,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具有个性的、有自己思想的学生,尽管课前在备课时也会“备学生”,但是他(她)们的言行还是有可能在我们课堂准备内容之外的,而这些“意外”(生成性的问题)也可能是课堂教学宝贵的资源,我们不但不能逃避,而且要善于利用这些“意外”。

面对生成性问题,也正是考验教师对课堂临时出现的问题的应变能力。一个教师的成熟是要经过无数次的这些“临时事件”的,而在每次面对这些临时事件时,沉着冷静地分析问题,并当机立断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很重要,这种应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

教师要能应对各种突况,处变不惊,在备课时就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蹲下身子看学生,把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的种种反应尽可能地假设到、考虑到,设计出多种应急方案。尤其是牵涉到下一步教学环节的铺垫性、过渡性问题,以避免出现当学生的反应出乎自己意料时因慌张而不知所措或随便敷衍的情况。当然,由于学生在接触教学内容时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设计多种严密的方案,只要有个大体的教学框架即可,但必须对各种可能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材料准备,以便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长期积累,我总结了两种类型的生成性问题:一是学生提出让教师无法回答,或是问题超出教师知识储备范畴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最关键的是要转变思想,教师是人不是神,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了如指掌,当在课堂上面对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可以直接向学生表明,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如果问题和本节课的探究内容相关,则可以由大家一起探究,如果关联不是很大,则完全可以放到课下,或下节课进行探究,这样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自我提升的空间。作为教师,应该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高兴,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学生超越教师时是教学质量的一次飞跃,而提问就是一个途径。但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之余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所谓水涨船高,教师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水平自然会上去。

二是学生的回答扰乱了原有的教学进程,或者提前说出了本节课探究的重难点。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个例子。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培养其他学生善于质疑的品质,要引导学生用检验的心态去探究别人的实验结果,可以把验证原由的假设改为验证个别学生假设的探究,把全班学生都来探究他的研究结果作为一种奖励和鼓励,这样也有利于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究。

当然,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又不是课堂内容所能解决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保护好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热情与能力,把这种热情与能力培养成学生的一种思维品质,而且也要处理好正常的课堂教学与课外的探索活动的辩证关系。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愉快教学新探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材主题情景图使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