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刍议

时间:2022-10-30 12:17:37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刍议

摘 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并引导他们构建正确的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阅读教学;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94-01

对初中学生,他们对一般的文字信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生活等方面的经历和体验去判断、分析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个性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提高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势在必行。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要确保学生阅读的主体地由此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就必须发扬教学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创造条件。民主化教学是心灵之间的平等对话。老师和学生之间应消解尊卑长幼之间的“师道尊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应追求教学艺术。在现代化的教育理论指引下,教师用幽默的语言,亲切的态度,以及精心的课前准备,与学生共同营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想、敢说。。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师生双方的地位应该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师的优势在于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化程度。“我―你”之思和“我―它”之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

“我―你”为平等对话关系,“我―它”为顺从奴役专断。平等对话的心灵之约,原创思维火花自成燎燃之势;奴役横蛮的绝对接受,个性压抑在劫难逃,学生时刻处于被动,主体意识无法得到发挥。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时融合辩论比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让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展示个性,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开拓。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

二、要善于设疑,忌直接灌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要善于设疑,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反对目中无人,直接灌输。善于设疑,可以说是优秀语文课的共同点,比如我在教学《七根火柴》时,在指导学生读课文前,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有一座红军博物馆,你就是讲解员,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有六根火柴,请你用讲解员的口吻和身份,根据课文的内容,介绍六根火柴的来历。”学生钻研教材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在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这位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无名战士为什么无名呢?”这问题提得有点怪,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这是历史故事,年代久远,作者忘了战士姓名。”有的说:“这是小说,是虚构的,因而不需要什么人物的真实姓名。”教师进一步引导说:“假如我说这是作者故意安排这战士是无名的呢?”一位学生受到启发,很快站起来回答说:“战士无名说明他很普通,只是普通战士中的一个,因而就有代表性,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有典型意义,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更有深度和广度。”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学生和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

当然教学内容问题化,要避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问题的设计要准确、巧妙、难易适当,有启发性、有实效性,而且要把握好发问的时机。

三、教师通过一些课外阅读拓展,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与水平,此时,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前延教学关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依据某教育杂志社的调查结果,仍然有35-4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必须预习的习惯,并拟定预习重点,提高预习针对性。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科学预习方法的指导。部分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虽然有预习的积极性,但是方法不够科学,也制约了预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强化科学预习方法指导。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推广的“读、思、记”三步预习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预习方法,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阅读了解内容,通过深入思考探究问题,并进行练习,检测学习成效。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需要帮助的内容摘记下来,为探究教学奠定基础。

通常情况下,阅读水平较强,语文较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经验往往都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内的阅读,他们大多数受益于课外阅读,采用不同的教学环境,用“新”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加以充分的利用。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不仅可以以新的教学内容作为吸引的本体,还可以以“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器具来刺激学生感观。我们可以以现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较多的课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例。从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新鲜的教学组织形式会在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时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为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会从这种不同于固定教室教学的环境中提取有利于组织教学秩序和教学内容吸收的各种因素来给学生造成视觉和听觉冲击。例如,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和带色彩的文字来形象化教学内容,给学生造成视觉冲击,那么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就会被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吸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合适宜地将教学素材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拓展广阔的阅读时空,并且还要重视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让阅读活动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连。当然,要做好这些还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给与他们科学的指导,引导他们注重思考和积累,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想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总之,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做好具体工作,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把学生能否“乐学、会学、学会”作为评价一堂课的最主要的标准,整体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 下一篇:对一次教师管理危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