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变异及其产生的条件

时间:2022-10-30 11:35:05

浅析语言变异及其产生的条件

摘 要:语言变异是语言使用中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背弃和偏离。语言变异是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语言变异同样需要语言规范。

关键词:语言变异 社会 社会心理 模因论 语言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078-01

一、语言变异界说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变异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常常把语言变异看作是对语言规范的背弃和偏离,是在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作用下被边缘化的负面语言现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对这种思想发生了转变。美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威廉・拉波夫是语言变异研究的创始人,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有序的异质体,语言变异是对同一件事物存在不同的说法。随着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对语言变异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在《社会语言学概论》一书中,祝畹瑾指出:“语言变异是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它是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上的变体表现出来的。”[1]陈松岑教授在她的专著《语言变异研究》一书中指出:“‘变异’这个词,在当代的语言变异理论中,是一个特定的术语。它指的是某个语言项目,在实际使用着的话语中的状况。”[3]陈章太认为:“从宏观上说,指一个语言社区,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语言社区的语言状况发生了变化;从微观上说,语言变异,指的是同一个内容,因为语言使用者的不同,或场合、语境、话题的不同,语言表达目的的不同等,而引起的语言变体,或对语码选择的不同及语言风格的不同等。”[4]

综观各家对语言变异概念的表述,我们可以窥探语言变异存在的某些共同特征:语言变异是言语交际活动中存在的一种正常的动态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对常规语言的一种背弃和偏离。语言变异是语言系统中新质要素不断出现、旧质要素不断隐退和消亡的结果。

二、语言变异条件

综观中西方社会语言学家的研究,语言变异是由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语言变异产生的条件。

1.语言变异内部动因

语言变异是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异质要素的改变将影响到另一种要素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化。如语音的变化会影响词性、词义的变化。如“四声别义”就是通过改变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者词义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由名词、形容词用为动词,则由平上入三声改为去声。

2.语言变异与社会的关系

语言变异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语言变异与社会联系密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语言变异。

2.1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革与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词语,如电脑、网络,也产生了许多变异的网络流行语,如“网虫”、“大虾”、“恐龙”等。在政治发面,出现了一些反映社会发展面貌的新词语,如“和谐社会”、“中国梦”等。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些语言变异现象,如汾酒广告语的“天下大势,‘汾酒’必‘喝’,‘喝酒’必‘汾’”,借用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语句,既具有强大的广告效益,又具有中国文化的气息,可谓相得益彰。

2.2语言接触和社会交际的需要

各民族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语言变异。语言接触通常包括语言成分的借用、语言融合、语言混合等。 社会交际,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的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的沟通流更加的方便、快捷。语言变异主要体现在普通的推广和网络词语的应用上。

2.3年龄、性别的差异,社会阶层、集团和社团的存在

年龄、性别的差异也是影响语言变异的重要的外部因素。此外,语言变异还受到社会阶层、集团和社团等因素的影响。

3.语言变异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人的社会心理是复杂多样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心理,在多种社会心理的作用下促进了语言变异与创新。

3.1求新、求异、好奇心理与语言变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现象,人们对此逐渐产生一种求新、求异、好奇的社会心理,由于青少年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他们成为社会语言变异的主要的创造者、传播者。例如在校园中出现的新词语“特困生”,在这里并不是指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而是对学生别爱睡觉的学生的戏称。

3.2适合、迎合心理与语言变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发展,同时人们为了适应、迎合社会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对象、场合,不断地调整和改变语言,反映了人们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商家往往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打折促销,于是产生了“跳楼大甩卖、特价”等新词语,体现了语言商业模式下的语言变异。

3.3避俗、求雅心理与语言变异

避俗求雅心理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出于交际目的、对象的不同,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文化程度,尽量采用委婉的语言。例如,为了回避“减肥”,给人带来种种的关于肥胖的联想,于是某种品牌或保健品采用“瘦身”这个词,迎合了消费者以瘦为美的心理。类似的还有把“失业”说成“下岗”,把“清洁工”说成“环卫者”等等。

此外,语言变异还与联想仿效类推心理、从众聚合心理、自我呈现心理等多种心理密切相关。

4.模因论视角下的语言变异

模因论为语言变异的解释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生态学的视角。它是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来的,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道金斯认为,模因必须经过同化、记忆、表达、传播这四个生命周期,并且复制的保真度、多产性、长久性表现突出时,模因才能成为强势模因。只有在强势模因的影响下,强势的语言现象才能被广泛的模仿、复制,弱势的语言现象被淘汰,大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意味。

5.语言变异与语言规范化

语言变异和语言规范是对立统一的范畴。语言在发展的过程变化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语言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根据语言发展规律对语言进行适当的规范和调整从而使语言更加健康、纯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陈章太.语言变异与社会及社会心理[J].厦门大学学报,1988.

作者简介:杜启朕(1990-)男,山东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研究。

上一篇:规范化供电服务让用户更好用电 下一篇:浅谈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