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例蛇串疮的中医治疗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30 10:33:12

40例蛇串疮的中医治疗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蛇串疮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蛇串疮患者80例,并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取中医疗法综合对症治疗,对照组采取西医疗法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症状消退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率97.5%明显优于对照组77.5%。结论 中医临床疗效取得了更满意效果,且更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 中医治疗;蛇串疮;疗效

“蛇串疮”又称“缠腰火丹”,西医称为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此病多发于中老年及机体抵抗力较差的人群,临床特点多表现为局部皮肤灼热、瘙痒及神经痛等。病程通常为2-4周,患者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更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伤害。中医对治疗此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为此我院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蛇串疮患者80例,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其疗效进行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蛇串疮患者80例,并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3-73岁,平均年龄43.3岁;病程4d-3个月。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5.5岁;病程6d-3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临床症状 局部皮肤出现簇集性的红斑水疱,延外周神经成单侧带状排列,局部有火灼痛、针刺痛。临床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 多从泄肝火,疏肝养血,清热健脾方面治疗。1.3.1泄肝胆火盛:加龙胆草、板蓝根、生地黄、生山栀、黄芩各20g,柴胡10g,泽泻15g,车前子、延胡索、枳实各12g,当归9g,甘草10g。头面部加川芎30g、升麻20g,眼部加决明子12g,上肢加姜黄15g,腰以下加川牛膝9g。外用:雄黄粉50g倒入75%、100ml酒精;

1.3.2疏肝养血:生地黄、丹参各30g,当归20g、延胡索、郁金各12g,川楝子、枳实、莶草各9g,柴胡15g,生甘草3g。年老体弱者另加黄芩、炙黄精各30g,党参15g,白术9g,血虚者加红藤、鸡血藤各30g,气阴两虚者加黄芪30g,党参、白术各20g,玄参、麦冬各15g,气滞血瘀者则加肉桂12g,淫羊藿15g,干姜6g。

1.3.3 健脾燥湿:内服:苍术、黄柏各9g、蒲公英15g、土茯苓、薏苡仁各30g金银花、败酱草、半枝莲、延胡索各12g、川楝子、枳实各9g、生甘草3g,外用:大黄、黄柏、黄芩等份研磨,取10-15g,加100ml水摇匀治疗患者。

对照组 采取西医疗法;阿昔洛韦片0.5g/d;针剂1g/d,维生素B1100μg、维生素B12500μg;外涂阿昔洛韦软膏,2次/d。

1.4 疗效判定 痊愈:红斑完全消退,水疱结痂,疼痛完全消失;显效:红斑及水疱明显消退70%以上,基本无疼痛;有效:红斑、水疱能够消退30%以上,疼痛得到缓解,已经可以正常作息;无效:红斑、水疱基本无消退,疼痛感基本无缓解,仍需止痛药才可缓解症状[2]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疗效分析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治疗症状消退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率97.5%明显优于对照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疗效对照

组别

例数(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愈率(%)

治疗组

40

22

9

8

1

97.5

对照组

40

8

10

13

9

77.5

3 结论

蛇串疮又称缠腰火丹、蜘蛛疮、火带丹、甑带疮等,俗称缠腰龙,西医称为带状疱疹,此病多发于春季。病程一般为2-4周,因此治疗时应注重患者恢复、减少缓解急性、慢性的疼痛程度,缩短持续时间,最大限度控制并发症发生[3]。

中医治疗蛇串疮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古代,中医治疗采用辩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中医学多认为,导致疾病原因多为情志过抗致肝内伤、肝气郁结、湿热火毒过强,长久蕴积肌肤生出红斑、红疹,湿热得不到疏泄而生出水疱。邪气盛满、火热内盛、湿热久蕴于内,致使化成火毒,蕴结在皮肤,经络、气机受阻,不通则痛,因此中医治疗蛇串疮时,多以泄肝胆火盛、脾经湿热、疏通气滞血瘀三方面综合治疗。临床通过对患者泄肝胆火、清热解毒、疏肝健脾、疏导淤血,将体内的火毒、湿热、淤血排除体外,最终使患者得以康复。

通过统计可知,治疗组治愈率为97.5%,对照组治愈率为77.5%,症状消退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中医治疗蛇串疮具有更好的疗效,中医临床疗效取得了更满意效果,且更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铁,徐莉娅,吴净莹.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5):805.

[2] 荀向红,李小莉.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197例[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4(156):127-128.

[3] 王一飞,张明G带状疱疹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N].江苏中医药,

2005,25(10):76-78.

[4] 毕春生,李寅荧,王徽.概述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多种方法[J].环球中医药,2010,3(6):455-457.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弱症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儿童期支气管哮喘采用多索茶碱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