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后溪穴为主治疗落枕40例

时间:2022-09-11 06:15:36

针刺后溪穴为主治疗落枕40例

【摘 要】目的:观察针刺后溪穴为主治疗落枕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落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进行针刺后溪穴配合TDP治疗,对照组进行TDP治疗,每日1次,治疗3次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40例,治愈21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愈显率92.5%。结论:针刺后溪穴为主治疗落枕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落枕;针刺疗法;后溪

落枕又称失枕,颈伤筋,是针灸理疗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项疼痛,通常以一侧为主,头常歪向患侧,活动受限,不能自由活动旋转后颈,颈项部僵硬、肌肉痉挛,并可向同侧肩背放射。此病发病急,青壮年好发,多数患者睡觉前无任何症状,多因睡眠姿式不良或夜晚风寒侵袭颈部造成局部脉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而引起。笔者在临床上应用针刺后溪穴为主治疗落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75例,均为我科门诊落枕患者,将75例落枕患者依就诊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9~35岁,平均28岁;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8~34岁,平均26岁。两组病程均为1h~3d。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发病原因: 睡眠姿势不当51例,颈部受风寒24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并参考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拟定之颈椎病诊断及分型标准[2],(1)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2)症状表现为晨起突然发病,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疼痛向患侧上肢或背部放射,头向患侧倾斜,活动不利,活动时疼痛加剧,并有明显压痛。(3)经X线片检查排除颈椎肿瘤、骨质增生、骨折及结核。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取穴:双侧后溪穴。针刺时患者坐位,手平置于桌上,手握实心拳,酒精常规消毒,以0.30 mm×40 mm 毫针直刺后溪穴约10~30mm,较强幅度捻针使得气强烈,局部有酸、麻、胀、重感后留针,每10min行针1次,每次行针均要求患者做颈部左右旋转运动,活动由小到大,以不感觉明显疼痛为度。30min后取针,再嘱病人活动颈部5min。针灸治疗过程中,予TDP照射患侧颈部,每天1次,治疗3次。

对照组 予TDP照射患侧颈部,每天1次,治疗3次。

2组患者均嘱其治疗后避免伤风着凉、剧烈运动。治疗3次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评定。

治愈 颈项部疼痛、压痛消失,头颈肩部活动自如,功能恢复正常。

显效 颈项部疼痛、压痛明显减轻,头颈肩部功能活动明显改善。

有效 颈项部疼痛、压痛有所好转,头颈肩部功能改善。

无效 治疗前后症状或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注:治疗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颈肩部突然疼痛、活动受限的国内常用通俗名称,可因睡眠姿势不好、枕头不合适或者颈部扭转动作失调,使一侧颈肌长时间过度伸展,导致局部血液供应下降,组织代谢出现障碍,代谢产物积聚而发生颈部肌肉痉挛的症状。现代医学又将其称为颈部急性扭伤、颈椎关节紊乱症、颈部软组织损伤等。中医认为落枕病因多是因为睡眠时姿势不良,导致局部气血不和,经脉不畅,或是睡眠时受寒,盛夏贪凉,使颈背部寒邪凝滞,瘀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局部僵硬疼痛,活动不利。

落枕的治疗,主要以舒筋活血,解痉镇痛为主。针刺治疗疾病是通过刺激穴位以疏通经气,调整经络平衡以恢复脏腑气血的正常功能 。现代研究认为,针刺的镇痛作用是通过调整丘脑和内侧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激活内啡肽物质和抑制大脑皮层对体感皮层的疼痛反应,同时抑制交感神经而达到。落枕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疼痛,故针灸是治疗此病的好方法。在选穴上,根据《灵枢・终始》之“病在上者,下取之。”远道取穴后溪,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故输穴常被用于治疗疼痛病症。落枕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颈项疼痛,活动不利,而头不能左顾右盼者病在手太阳小肠,且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存在着流注关系,此穴又通督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同循行于颈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后溪穴治疗落枕效果显著,具有通经活血,解痉镇痛作用。在针刺的同时对患侧进行TDP照射,进一步加强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合用可更好、更快达到治疗落枕的目的。在针刺的同时嘱患者配合颈部活动,逐渐舒缓痉挛的肌肉,纠正紊乱的小关节,更有利于疏通经气、增进疗效。告诉患者平时注意颈部保养,改变不良生活工作习惯,枕头高度要适宜,注意保暖等,以避免再次发生落枕很有好处。临床证实以针刺后溪穴为主治疗落枕具有方法简便,止痛迅速,无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选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5.

[2]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S].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上一篇:一种警用可折叠六旋翼飞行器设计 下一篇:站在“云数据”的巨人肩膀上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