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儒家思想对和谐社会的启示

时间:2022-10-30 10:20:44

浅谈孔子儒家思想对和谐社会的启示

摘要:近几年,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孔子热”,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红遍全国,寒暑假各地争相开办孔子班,更有专家建议让这些国学重返课堂。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股“孔子热”最终是否会开花结果,至少孔子思想的复兴是人们对精神层面追求的一种体现,人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助于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孔子 儒家思想 和谐社会

孔子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它贯穿并主导了整个中国思想史,儒家思想当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这些思想内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发言时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一、 人自身发展的和谐――“德才并重”。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与西方现代教育重视技术教育不同,孔子提倡德才兼备的教育思想,且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孔子认为要想掌握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要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他教育弟子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孔子在重视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学习,他在“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中指出,一个人如果只注重道德品质的修养而不注重学习知识,就会矫枉过正,只有将道德修养与才学渊博兼备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十分注意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得到全面的发展,他提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全面知识与技能。在注重教育全面性中,孔子曾提出“智、仁、勇”,他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这种“德才并重”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提倡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古代版本。21世纪是一个各方面飞快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的世纪,要想从容应对必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要知道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二、 社会关系的和谐――“仁爱之心”。

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和谐相处,而实现大同世界的最重要的是人们拥有“仁爱之心”。《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最高层次,他主张“爱人”应该从“孝弟”开始“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其具体内容是:孝悌忠信,就是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然后爱他人、爱国家,将仁爱之心从家庭扩展到整个社会。孔子不仅以“仁爱”思想要求民众,还要求执政者率先垂范,以“仁爱”治国安邦。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若是每一个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就很容易实现了。不过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并非不讲原则。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当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时,他的回答是:“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把“乡愿”那种模棱两可的“好好先生”称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理性之爱,是爱憎分明、爱善者与憎恶者相统一的一种美德。

两千年前孔子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一直到今天依然得到肯定。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而这些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党在发展道路上注重构建和谐社会,并提出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目标,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而对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帮助。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与自然并列,应该和谐相处,并形成重要思想“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

工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给大自然带了巨大的伤害。孔子提倡“畏天命”,他认为 “天”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天”生育万物的同时也给人以美德,人只有尊重“天”,世间万事万物自然会相安其位,从而形成一种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孔子敬畏天命的伦理意识,除了要求人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外,还将“畏天命”与“君子”的品质结合起来,从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谦逊行事,不与人为敌,不做过头事,不讲过头话,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世界的安宁、和平;作为小人,则身无“畏天命”之心,行为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仅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损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孔子提倡用之有节,持续发展,这一思想也跟当下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相似。孔子主张“子钓不纲,弋不射宿”,用绳网捕鱼可将鱼儿一网打尽,无论大小;射杀巢宿的鸟也会大小一巢打尽。这样一来就破坏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会造成资源枯竭,也会阻塞老百姓靠捕鱼狩猎为生的生存之道。孔子告诫人们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观念,才能保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倡人类要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当今社会我们更应培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和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意识。

上一篇:治超行动在路上 下一篇:浅析档案管理电子化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