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

时间:2022-10-30 09:19:45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接触和指导了不少大专院校新闻专业的实习生,在与其近距离的交往之中,不仅看到了新闻后来人的希望,也察觉到了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想通过此文对未来将要到新闻单位实习的大学生提些建议,同时也对新闻专业的教育改革提出些看法和意贝。

实习是延伸的课堂

宋朝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实习是课堂的延伸”,“实习是一面镜子”,这是新闻系实习生在离开报社时留给我的实结上的话语。

实习是对课堂知识扎实与否的检验。总体上来讲,实习生通过实践锻炼。从思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回到学校后会更加发奋。笔者对一些实习生进行了跟踪。发现一些在校内学习功底扎实的学生,再通过新闻单位的实践。从事新闻工作之后都十分出色。我记得有位实习生,在报社实习时,勤奋有加。为了给老师交出满意的“作业”。凌晨起来写稿。他每写出一篇稿件,总是主动让老师“挑刺”,然后不厌其烦地修改,不少新闻作品大受指导老师的称道。后来,这位学生毕业后,从事了自己喜爱的新闻工作,现在成了大河报的骨干记者。他深有感触地说:“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当初在报社实习的那段难忘的经历。”

在接触实习生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来到新闻岗位上,才感到自己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不够扎实。如在采访中,实习生缺乏自我思考,不知如何提问才好,于是只好关闭自己的嘴巴。采访完毕。指导老师让怎么写稿就怎么写,缺乏主题提炼。有的学生写消息时,用的却是通讯标题,也有写通讯时拟的是消息标题。笔者与不少实习生交流中,发觉不少新闻系的学生,却很少有人坐下来研究党报和《新闻联播》中的新闻,更没有人去琢磨“为什么要发头题”、“这条新闻的导向意在何方”。记得有次我问一个实习生:“你知道范长江吗?”这位学生尴尬地回话:“范长江是谁?”新闻系的学生通过实践。暴露出了许多在课堂上没有显露出来的不足。难怪大多数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实习,使自己找到了差距和不足。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新闻系学生郭蕊,在她的实结上写道:“在报社实习,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自己缺乏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还需要广泛的阅历。这与我原本认为记者不过是采访采访、写写稿子的单纯想法大相径庭。”

课本上的知识是丰富的,课堂外的知识更是精彩的。多年带实习生的经历让我觉得,要在这个延伸的课堂上取得好成绩,首先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不能仅仅为了实习而实习,应付了事,不求甚解而要把实习当做一次检验和提高的过程,好好珍惜,有备而来。其次要用心,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实习过程中,采写的成功是一次进步,采写的失败也是一次进步,只要你用心总结体会,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就是实习取得的成果。再次要主动大胆,对大学生来讲,跟随有工作经验的编辑记者实习是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只有主动出击、大胆投入,才能知其不足而后改之。

其实,这个延伸的课堂与大学校园里的溧堂一样,只有学生和老师的和谐互动,才能教者有劲,学者有成。

瞄准目标才能见功效

新闻实习,重在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绝不是为了实习而实习。笔者接触了众多的实习学生,往往是他们拿着学校开H;的介绍信走进新闻单位,可是实习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实习、注意事项、实习计划等都没有。盲目来导致盲目干、盲目学,最后自己都不知道目的是什么、收获是什么。其中有些学生缺少新闻工作者的竞争意识,认为自己是来实习的,发上几篇作品,过个十天半月就走了,于是实习也是心不在焉。也有的学生带着依赖思想前来实习。还有的学生说:“毕业后我还不知能不能走进新闻单位,等我到了新闻单位再好好学习也不晚。”笔者认为,端正实习的态度,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是实习成功的第一步。

时下,不少学校都将大学生实习放在大四,可不少学生通过实习才惊奇地发觉,感到许多知识在学校学习时没有引起自己的高度重视,结果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有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让我早点来你们这里实习多好啊!”透过这种现象来看,新闻系的课程是否能够适时调整。

笔者在与不少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编辑、记者谈话中也感觉到,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与具体实践会有很大的差距。记得一位新闻系的优秀毕业生曾经说道:“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课本上学的东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工作,但如果仅仅依靠课本,只能是纸上谈兵,实用性太差。”为什么许多没有受过正规新闻专业教育的人,写起东西来会显得生动鲜活、贴近生活?就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来源于实践,实践的滋养给了他们写作的源泉与养料。

再把话题转到我们的实习生上,说实在话,近年新闻单位在接收实习生时也不积极,不是把这些送上门来的资源当成财富、当成宝贝,而是怕麻烦、怕添乱。许多记者反映。带实习生采写新闻。需要学生锻炼,一般都是让实习生先拿出初稿,然后记者再进行修改。可不少记者发现,实习生写作的稿件空洞无物,缺乏生动的语言、鲜活的素材,反映不出事件的本质和生活的真谛,眼界狭隘,不善于把新闻事件放在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观察、思考。有的学生知道新闻的五要素,可写出来的作品却是缺胳膊少腿的。有的记者说:“若让我写稿早就写出来了。”眼下,新闻是竞争的年代。为了赶新闻的时效性,一些记者只好让实习生跑腿,长期以往。把实习生当成了“包袱”,记者也感到是个负担。不少学生到新闻单位后。也感到苦闷,不知干什么好。不少学生就坐上了冷板凳。

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就需要学校在学生进入新闻单位前,进行先期辅导,明确实习目的。在学校的时候,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勤听、勤问、勤写、勤看的习惯。其实在学校当中那些隐形的老师无处不在。电视广播上的新闻、报刊上的新闻,都是学习的好帮手。在看中思考,在学中研究,在问中探索,在听中汲取,如此这般,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课本知识的生硬,会在实习时拉近与实践的距离。同时。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拿出实习报告。学生们回校后,应该集体进行经验交流。

让实习生尽快进入角色

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我认为学校应该对学生及早制订培训计划。主动与新闻单位沟通。诸如与当地的新闻单位联系,建立培训基地。共同研讨新闻报道话题。在实习的时间上,不能是蜻蜒点水,一个月左右时间较为合适。学校在讲授消息时,不妨给学生提供新闻素材,让其编写成新闻稿件:也不妨让学生捕捉身边的新闻,掌握发现新闻的本领。有一次我到一家大学。得知这个学校与科研单位和一家大型企业联合进行项目攻关,可这条消息愣是无人问津。类似这样的素材,学校可能还有很多,只不过是未发现罢了。笔者认为,学校新闻专业可以经常邀请当地新闻单位的知名记者到学校,让其发现和挖掘新闻线索,再让新闻系学生参与写稿,然后让新闻媒体的老师进行现场讲评。选中的新闻稿件经记者修改后可在新闻媒体上发表,这样可谓一举两得。也不妨聘请新闻单位的专业人才到大学讲课,然后再让学生到新闻单位实习,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有次笔者去一家大专院校,正逢新生人校时节,看到校园内有不少学生摆摊兜售日常生活用品。笔者与学生交谈时,了解到学校针对此现象有多种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可以摆,有的认为学校的商业味不能太浓,还有的认为学生摆摊需要加强管理等诸多讨论话题。此题引起笔者注意,这是多么好的新闻素材,假若学校组织学生挖掘身边的新闻进行采写,由新闻单位派记者评判,可能效果更佳。笔者认为,这种创新型的“实习”,更有利于学生发现新闻,挖掘新闻,判断出新闻的价值,写出新闻精品。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新闻实用人才。

近年来。新闻系学生到媒介实习的人越来越多。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4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到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看来,学生实习这一问题应该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

近年来,就业难已成为困扰学生与学校的一个大难题。许多用人单位在谈到大学生就业时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经验少,实践能力差。其实缺少经验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正常现象,但我们的教育机制是否也应该做一些探索,让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也是多年带实习生的经历引发的一个思考。

人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假若在实习之前。借鉴别人的一些实习经验,这样可避免走别人已走过的弯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通过实习,有利于实习生开阔视野,取人之长,提高自身素质和新闻写作水平。

上一篇:汉语新闻简讯的语言特色 下一篇:中美新闻学博士论文研究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