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与文学的亲密接触

时间:2022-10-30 07:42:28

西樵,与文学的亲密接触

文化胜地“文翰樵山・最岭南”特有的内涵和韵味,古色古香的求知讲学之地,让首届青年产业工人作家文学峰会的与会者们亲身感受到了西樵山浓厚的人文气息。

首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评选为何落户西樵镇这个小镇?

天时、地利、人和,西樵皆备。

首先,西樵素有“岭南文化高地”之称。

南粤的母亲河珠江,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孕育、延续着文明与历史的传奇。在2008年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记亿―5000年文明瑰宝展》中的开篇第一部分展陈“曙光初照”中,导言写道:“由南方的西樵山文化到北方的红山文化……,文明曙光初照中华大地。”由此证明西樵文化不愧是“珠江文明的起源”,是“珠江流域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灯塔”。

西樵山风景优美,古迹众多,自古就是岭南地区的人文荟粹之地,与号称“东樵”的罗浮山并称,有“南粤名山数二樵”的美誉。明代正德以后,随着岭南理学的兴起,湛若水、方献夫、霍韬三人在此分别创立了云谷、大科、石泉、四峰四大书院,一时间汇集了大批文人学者来此求学问道,成为当时的学术中心,西樵也被称作理学名山。

作为岭南文化的原点,西樵文化印记随处可见,比如西樵松塘村,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子里常住人口不足2000人,开村800年来一直书风盛行。据考证,这个小村子至少开村800年,明清两代至少走出了4位进士、7位举人,其中3人进入翰林院。

其次,从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加工场,到宋明时候的采石场,到近代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再到今天全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和“中国面料名镇”,西樵镇从古至今一直与产业工人有着不解之缘,西樵的发展史是产业工人发展史的最好体现。

西樵山先民在距今6000年前就利用西樵山的岩石制造双肩石器工具,所做的石器工具用来渔猎、捕捞。也就是说,在6000年前西樵山就出现了“最早的产业工人”群体。大量的史实证明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使用的双肩石器,产于西樵山。正是这个“最早的产业工人”群体的出现,创造了辉煌的西樵山“双肩石器文化”,给珠江流域投入了一缕文明的曙光。

唐宋以后,西樵山先民开始在西樵山开采岩石用于建造房子。石燕岩就是当时西樵山最大规模的采石场遗址,其水下采石场遗址更是远远超过意大利中世纪时期被当作“采石场”的加城遗址,堪称迄今发现的国内最大、最完整、最恢宏的水下古代生产遗址,其整体结构至今仍旧保存得非常完整。由于被水浸泡的缘故,遗址凝固了一格活生生的宋朝至明朝时期的大型古代采石场生产现场,让人真实地重温了当时“产业工人”的生产场景。

1873年,陈启沅在家乡西樵山下的简村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标志着中国近代机器工业的开端,国内沿用了数千年的手工缫丝逐步被机械缫丝取代,宣告真正的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产业工人”出现了。

此后,西樵镇一直以纺织业闻名,现在西樵已是中国纺织强镇、“面料名镇”,纺织产业的集群效应显著,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和提升空间,形成了数量十分可观的产业工人群体。

尊师重教、传文布道、以文塑人的传统,在今日的西樵延续。作为这次大奖评选的主办单位,西樵镇的父母官们深知,文学是文化的灵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镇的灵魂。通过参与主办文学大奖评选,鼓励和倡导全社会关注产业工人群体,发掘、培养青年产业工人文学人才,提高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品位,提升产业工人群体综合素质;借助举办文学的载体,搭建平台,以文学的力量,促进传统文化与青工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有望在全国打响“文翰樵山・最岭南”的文化品牌。

正如西樵镇委书记梁耀斌表示,这个缘分在于西樵有文化底蕴和基础,如果其他奖项放在西樵就不一定适合,恰恰是产业工人文学奖,在西樵镇举办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因为西樵是珠三角地区与产业工人历史渊源最深的地方。此外,西樵是岭南文化的高地,西樵提出了‘振兴岭南名山、建设岭南名镇’的目标。历史上西樵是一个很辉煌的文化人聚集的地方。而改革开放几十年,以工业化、GDP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造成环境恶化,是不可持续的,传统模式面临转型升级,西樵的发展重心要转到文化旅游方面,这是西樵未来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西樵就是要打造‘文翰樵山’岭南文化高地,通过文化的建设、旅游的发展,来实现西樵镇经济、社会、城市的全面转型。从2009年开始,西樵将文化旅游作为西樵发展的方向和主题,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引进了几个大的文化旅游项目,建立了岭南文化研究院,与省作协、美协开展各项活动,对环境进行改造,加强绿网建设、节能减排工作等。大奖面向广东近3000万产业工人,面向全国超过1亿的青年产业工人,这是一股巨大能量,现在的青年产业工人就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产业支柱。他们通过文化的培养、提升,实现文以载道,这与西樵打造‘岭南文化高地’的目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西樵基于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考虑,全力以赴与省青工作协合力打造这个项目。梁耀斌书记说,“这也算是小镇办大事,从行政单位来说我们是个小镇,但我们是文化大镇、文化高地,有能力有资格办好这项文学大奖。”

这样的选择不仅需要冷静的思考、睿智的思维,更需要战略的眼光。

一直以来,西樵始终坚持“文化立镇”、“文化兴镇”,不断提升区域文化水平和知名度,在文化建设实践中颇具前瞻性、时代性、先进性。从评估的结果来看,此次西樵参与主办首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评选,正是十分有益的尝试―一对内,西樵是中国纺织强镇,产业工人密集,参与主办全国性青工文学大奖活动,无疑可以夯实群众性文化基础,引领、丰富青工群体的文化生活作用;对外,可以彰显西樵的旅游文化张力。

因此,文化遗迹众多、人文资源丰厚、产业工人密集的西樵,举办“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评选可谓名正言顺。

经过评估,文学大奖评选活动从启动至落幕,在大赛活动启事、评选进程消息、获奖名单的过程中,前后有40多家报纸和刊物刊登消息,近400家网站转载消息,百度网络点击累计超过5000万次,“文翰樵山・最岭南”这张“文化名片”得到了有效的传递。

承接、挖掘、融合和发展“文翰樵山”的文化底蕴,创新“文翰樵山”的时代意涵,“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评选活动以文学为载体,使厚重的“文翰樵山・最岭南”的文化精髓吹响了从区域性向全国性突破的冲锋号。

上一篇:预裂爆破在马莱高速公路路堑开挖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FPGA的汽车信号灯控制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