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荀子组织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时间:2022-10-30 07:31:11

试论荀子组织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荀子组织管理思想,提出对组织结构、学习型组织、组织文化建设的借鉴与应用。浅述荀子的组织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中组织的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组织文化的建设的启迪有较强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荀子;组织文化;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C

荀子的组织管理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华,荀子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诠释了“分”、“礼”、“义”、“法”等概念,构建其组织理论的基本范畴。虽然荀子的组织管理思想本着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但是近年来,印度、香港、韩国、越南、台湾等亚洲国家或地区的企业通过对荀子组织管理思想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功都证明了荀子的组织管理思想的时代价值。借鉴荀子的组织管理思想,强化组织结构、制度、文化建设,提高组织学习力与竞争力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明分使群”的组织构建模式

荀子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荀子认为,人的力气没有牛大,速度没有马快,却能够使用牛和马,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人能“群”。荀子的这段话首先从社会学阐述了荀子所认为的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即人能“群”。人怎样才能“群”呢?荀子的答案是“分”,组织群体中人的等级需要有划分。人是如何“分”的?荀子说,是因为有“礼”、“义”。通过等级的划分使得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相协调,关系和睦了便可以目标一致,目标一致了力量就能集中起来,力量集中起来组织才会强大,组织强大了能战胜苦难,所以能使族中的人们可以建造舒适的房屋来居住。荀子的这番话简明阐述了“使群”是“明分”的目的,“明分”是“使群”的前提。 “明分使群”对于现代管理组织职能的启示主要有:

(一)“制礼义以分之”的组织管理原则

组织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组织中的人员由于个性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等各种原因会导致种种矛盾。组织的高效运转需要解决这些冲突。荀子提供给我们的解决这些冲突的方法就是“分”,并且以“礼”、“义”作为“分”的原则。“分”的实质是把组织管理中的个体进行分工、定位,并且确定层级。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层级、名分、责权,就不能进行管理、不能进行控制,无论社会还是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层级划分。“明分使群”的依据在于“礼”。合理的分工是组织高效发展的基本前提,“尚贤使能”才能够充分发挥组织中人的积极性。荀子提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人的本性是好利的、有着无穷的欲望,因此,保障合理的分工的同时要有合理的分配。荀子的管理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组织设计过程中要“隆礼重法”,建立严密的规章制度以分配组织的资源。组织中的人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荀子的思想认为合理的分配不仅可以满足组织中成员的物质需要,而且可以为整个组织增加财富。

(二)“管分”、“职分”与层级管理

“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荀子的纵向分层管理思想即从领导为枢纽展开。首先,组织中的最高层领导是其他层级员工的标杆,“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作为榜样,应发挥积极影响,带动组织中的各个层级,实现组织目标。并且,领导应该制定出合理的制度,详细的分工。荀子告诉我们,组织中的最高层领导不可能事无巨细身体力行。组织中的各个层级相互衔接,承上启下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层级分明的管理体系是关键。最后,荀子还提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遣,析愿禁悍而刑罚不过”即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人才,并且必须赏罚分明。横向上,“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组织中的成员应“安位守己”,恪尽职守,保证各个岗位之间的和谐与协作。总之,“管分”、“职分”,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管理幅度的存在更加突显了管理的层级性的重要,组织中的纵向等级管理与横向分工的融合体现了组织管理立体性、动态性的特点。

二、“知明而行”的学习型组织

管理学界普遍认同:学习型组织不仅可以创新出新的知识,吸收外部环境环境中新的知识,而且可以融汇贯通,熟练运用这些信知识。“学习型组织”最早出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佛瑞斯特1965年的论文《企业新设计》中。佛瑞斯特教授的得意门生,管理学大事彼得·圣吉作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奠基人一生致力于完善学习型组织理论,其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以及陆续完成的《变革之舞》、《第五项修炼·实践篇》的问世标志着学习型组织这个理论的基本框架的形成。 彼得·圣吉一直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有着极高的评价,在他的《第五项修炼》的中文版序言中就曾赞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为“高明、精微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学习型组织理论框架的形成,离不开彼得·圣吉对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学习。荀子的组织管理以“知明而行”作为实践原则,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离不开“知”和“行”的实践范畴,更是对于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应用价值。

(一)“学不可以已”——构建不断创新、终身学习、加强培训的组织策略

《劝学》开篇第一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就告诉我们,学习永无止境,学习型组织的构建的根本路径即为树立终身学习的策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对于“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的论述则提示我们,在学习型组织中,知识的获取应该是不断更新,不断超越的。然而知识的更新在现在管理中往往非常困难,所以应该将“善假于物”作为推动学习型组织进度的必要条件,重视对组织成员的培训,并且开发新的科学技术。

(二)“防邪辟近中正”——形成好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影响是巨大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学习环境的好坏直接作用着获得“知”的方法。想要使组织成员能够发自内心的爱学习,应该让他们了解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使他们感受到知识的获得推动着组织成员与组织共同进步。在激烈竞争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中,组织内部营造出一种“能定能应”的坚定的学习信念是组织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三)“兼权孰计定取舍”——系统、宏观、辨证的看待组织发展

“欲恶取舍之权: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告诉我们,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系统的学习,杜绝片面,局部的思考。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因此需要组织发展过程中开拓视野,考虑周全,养成充分权衡利弊后再行动的习惯。

三、“先义后利”的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或称为企业文化,于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于西方管理学界,由美国人提出,是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组织文化的含义,国内外管理学家普遍认同:组织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把组织构建成一种所有成员都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命运共同体。组织文化对组织中的成员有着教化、导向、约束、激励、负责、抑制的作用,有三个层次:精神层、制度层、形象层。荀子以“礼”为核心的组织思想,全面展现了组织文化的所有层次。

“义”是荀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在“制礼义以分之”里,“义”与“礼”同义,代表人的善行。荀子的思想中“义”其实有许多释义,“义”又有着高尚的品德,愿意承担责任等解释。组织文化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国企业在发展建设中,不应该盲目追求西方的管理科学方法而丢弃了荀子的这种“义”的精神,应该在组织文化的精神层中建设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标准,使得组织中的成员勇于承担责任,以高标准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这样企业也能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

荀子的组织思想中的“义”和“利”是共存,同时又是明显区分的。“利”在荀子的思想中虽然代表着经济利益,但其并没有一味的否定“利”。荀子指出,追求“利”是人性的本能,认为应该正视组织中成员对于物质的需求。荀子的利义观对于当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样适用。“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满足组织中成员的经济需求是稳定组织的基础。组织中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不能忽略这些客观现实。

“义”、“利”虽然共存,然而荀子继承了孔子“义然后取”的思想,提出“先义后利者荣”。“先义后利”作为组织文化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利义之分的重要性,指出了企业在发展中需着重于恒久的战略目标。“义”是企业文化的根本,必然优先于“利”,企业如果能以国家、以人民的大义为先,定会取得更加长远的利。“先义后利”的组织文化建设不仅利于组织,而且有助于我国经济持续协调的发展。

结语

荀子的管理思想体系十分完整,荀子以“礼”、“义”为核心的组织思想体系是其管理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组织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管理活动能不能有效开展。希望我国的管理思想体系研究能够更多的融合古代管理思想的理论精华,为我国的企业开辟出宽广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慧芬.荀子管理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03).

[2]孙安邦,马银华译注.荀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上一篇:探析配电网线损管理现状及节能降耗技术措施 下一篇:机械制图考核方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