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时间:2022-10-30 07:30:39

对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7-000-01

摘 要 在我国,参与体育休闲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而从事体育休闲旅游组织、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影响和制约了我国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本文就我国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方面给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体育 休闲旅游 专业 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观念从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娱乐转变,体育休闲旅游已成一种时尚、新型的休闲方式。但是,与此同时,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紧缺和素质不高影响和制约了中国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

一、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意义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体育休闲旅游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经济效益,实践证明,体育休闲旅游具有其他旅游项目难以比拟的优势。在与体育产业紧密联系的6大行业之中,旅游业的关联度指数最高,达到0.21。与服务业的关联度达到了0.13,排在第2位。表明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及服务业之间相互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正是顺应了旅游业和体育业兴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体育休闲旅游的兴盛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拓展、体育娱乐、体育健身、野外生存、极限运动、海洋体育项目的开发,都需要大量的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

(三)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体育休闲旅游是休闲旅游与体育休闲的结合,是体育资源和旅游开发的互补互利。2008年夏季奥运会境外旅游累计可达400万人次,按每人次在北京停留4―7天计,人均每天消费按200美元计,累计增加旅游消费近40亿美元。体育休闲旅游的多元性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旅游需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方式。

二、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起步晚、规模小

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都设有体育健康休闲学院。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人才的培养属于刚刚起步阶段,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体育院校和院系为主的,在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院校开设本科体育旅游专业,如沈阳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另一种是在综合性院校的旅游学院或系下开设体育旅游课程。如浙江林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有户外急救和野外旅游与山地向导的课程,培养的方向是体育旅游(运动与休闲)和体育管理与服务。

(二)培养的人数少

截止2005年,全国体育旅游专业在校生才200多人,完全不能满足当前我国体育休闲旅游市场的需要。

(三)培养师资力量不足

体育休闲旅游是新设的专业,许多教师是改行上阵的,常常是一名专业课教师授多门专业课,造成传授知识重复,学生无学习兴趣。而转行的专业教师,由于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对本专业相关的现状和发展缺乏了解。所以,师资力量是制约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

三、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提高培养体育休闲旅游高级人的认识

提高管理者、经营者和教育者对培养体育休闲旅游教育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教育制度,作为进一步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人才的指导思想,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培养体育休闲旅游高级人才。

(二)建立“品牌”专业

加强体育休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解决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和服务素质不高的良好途径,另一方面又是调整专业结构,扩大专业口径的根本。建立品牌专业,必须突出特色,将体育学科、管理学科、旅游学科及体育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有机融合,培养和输送体育休闲管理经营人才,培养推动体育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发展的服务型人才。

(三)建立特色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规格、评议方式与内容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因此,在研究、探索专业教学计划及制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等方面,应充分体现该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景区从事体旅游分析、预测、导游、体育旅游管理和饭店体育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建设多方位的实践教学基地

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与当地旅游实体建立多方位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如广东海洋大学的滨海体育休闲专业,利用其距海近的资源环境优势,进行海上体育休闲活动的实践;深圳大学充分享受自己高尔夫场地设施的优势,进行教学实践;天津体育学院引资创办“天体休闲健身旅行社有限公司”,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同宽.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3).

[2] 胡雁.中外高校体育休闲旅游专业的比较分析与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

[3] 张同宽.高校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8(2).

上一篇:贵州省排球裁判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华为:拓疆远程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