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象在记叙文写作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30 07:22:02

浅谈意象在记叙文写作中的运用

【摘 要】

记叙文写作要求文情并茂,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但当下高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内容单薄、表情苍白的问题。意象优美而富有内涵,生动而可感。把意象融入记叙文中,可以作为记叙文写作提高的突破口。

【关键词】

记叙文 意象 写作

当下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存在较大的问题,文章缺乏构思、内容单薄、表情苍白无力。问题的存在源于方方面面,但是在一定内容基础上,想要写出一些新意,就需要对文章多一些构思。

记叙文是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事件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力求记叙文写作有新意,文章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可以把意象融入其中。

意象,往往在古代诗歌中出现,它是指承载着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谓物象大多是指自然界的事物。记叙文中描写的事件、生活中经历的种种,往往都会有相关事物的存在,很多时候它可以成为相关事件的代表。我们在叙述故事、抒感的时候,应该抓住这些物象。

从记叙文写作的原理出发,结合季羡林的散文《二月兰》谈谈意象在记叙文中作用:

《二月兰》是季羡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用他平朴简约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洋溢着淡淡二月兰花香的人生历程故事。写出了世事沧桑人世变幻的沉痛,抒发了先生欲语还休的悲凉的人生感慨。

1.情感载体

情感是比较抽象的,不可触摸的。要让读者对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有所感,有所悟,应该给情感找一个“载体”,让“载体”把自己的情感,集中、生动、充分地表达出来。例如:《二月兰》中有这样一段话:“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这真是多此一举,然而没有法子。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向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我对那些岁月经历的悲欢,都放在了二月兰上。又例如:“我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它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二月兰面对变迁的淡然与从容,也让我们看到先生的人生态度:历经世事沧桑,经历人世沉痛,泰然处之。

2.线索

好的记叙文应该摆脱单薄的一个故事来反映生活,抒感,应追求复杂记叙文。复杂记叙文通常是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件组成,使用的素材相对复杂。而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要联成一体,就需要一条线索。

季羡林的《二月兰》,写自己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前前后后历经30多年,作者把这个经历和二月兰结合,以“二月兰”为线索,贯穿全文,串联起了作者对人生的回忆。整篇文章,二月兰时时出现,并且较多情况下也承载着作者起伏变化的情感。

3.联想的出发点

在很多文章中,往往会由从一个意象,触发作者的联想,引起作者的回忆,展开事件的记叙。一种是因为这是与事件相关的事物,另一种是因为这个事物的精神气质与记忆中的人、事相投。古人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里,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是有生命的,看到了每一棵花花草草的喜怒哀乐,看到他们的精神气质,触发联想,发觉生活中相似的人与事,抒写自己的认识,成就一篇好的文章。例如:季羡林《二月兰》这篇文章中就是属于第一种情况。“转眼,不知怎样一来,整个燕园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也许正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我蓦地发现,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了全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或根本没有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我自己也有点吃惊了。”因为多年后生活中的所见到的二月兰,让季羡林想起了自己的很多往事,慢慢展开回忆,文章缓缓道出,从容平静又触动人心。

如何选取意象:

1.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代表性事物,发现感人的意象。季羡林为什么没有选择梅花、。因为在季羡林的那段人生历程中,是二月兰参与其中。在他那起起伏伏的人生中,总有着二月兰开在一旁,兀自绽放。

2.观察自然界,体悟自然,感知自然界万物的精神气质,发现与自己所想书写内容精神气质相贴近的意象。比如一棵苍老的树,或者一棵生长张扬的树,它们整个呈现的精神气质,是否会让你有所触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细心观察。

3.从文化积淀中去选取意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许多事物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精神气质。比如是高洁的代表,柳树是惜别、思念的代表。

如何通过意象做好写作构思:

意象可以作为梳理多个素材的聚焦点与发散点。

聚焦点,当作者准备好了多个素材时,可以思考多个素材中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可以存在一个共同的事物,然后结合这个意象对内容梳理和构思,让文章更有整体感。

发散点,当作者有意象和单个素材时,可以从这个意象出发,思考是否有其他相关的素材,以这种方式来收集写作的素材,丰富写作素材。

以上就是以季羡林的《二月兰》为例对意象在记叙文中运用的思考,相信从此着手一定可以让记叙文写作更上一个台阶。

上一篇:问题引导,层层深入 下一篇:西屏老街 古城深巷,人文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