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时间:2022-10-30 07:03:28

浅谈第二语言学习动机

摘要: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很多会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动机被认为是非常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本文将展示来自不同的研究人员的不同理论,包括综合性和工具性动机;内在和外在动机和成效动机,文中笔者也阐述了自己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理解,以及它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动机;综合性动机;工具性动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成效动机;实际影响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一. 几种不同的动机理论

(1)社会文化的解释:综合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动机: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愿望和推动力,在Gardener and Lambert在Formulation of motivation中认为,一个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是要融入第二语言社会,或有目的性的使之成为工具或媒介。他们指出,综合性动机是指个人期望在第二语言社会与人沟通,成为第二语言社会的一部分。而工具性动机是指具体的,实际的目标,如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在不同国家旅行,或获取第二类学分。

Ramage在调查美国高中生学习法语和西班牙语课程的情况时发现,那些在第二年继续选修这两个语言课程的学生,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第二语言的文化感兴趣,而不是因为他们只是想要满足课程的需要。

为了判断工具性动机的影响,Gardener and MacIntyre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承诺,对于英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在加拿大,工具性动机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但在其他地方,例如,学习者很少有与以第二语言为母语的人的交流的机会或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第二语言文化没有兴趣的地区,工具性动机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那些地区,他们只是希望掌握第二语言,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实际效益。当奖励存在时工具性动机是非常有效的,但缺点是,当奖励消失,学习者也不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综上所述,不同的社会状况,不同的动机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综合性动机被认为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当学习者要成为另一种语言社区的成员时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它并不总是主要的因素。有时其他动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工具型动机等。

(2)认知动机理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内在动机:参加学习活动的原因是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利益或乐趣。这种动机是积极主动的。为了自身利益的目的,学习者能坚持很长时间。

Vallerrand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三种亚型(three subtypes)。第一种:为探索新的思路和扩展知识。第二种:为掌握一个任务或实现一个目标。第三种:只用于执行任务(First one: participating for exploring new ideas and developing knowledge. Second one: for mastering a task or achieve a goal. Third one: just for performing a task.)。

外在动机:参加学习活动的原因是外部利益或某些工具性的目的。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外部规则,例如实际效益等。第二个,内部规则。例如:许多学生使用练习第二语言只是因为如果他们不能说,他们会感到羞愧。第三个:认同规则。这是外在动机自我决定的形式(First one: external regulation, Such as practical benefits. Second one: introjected regulation. For example: Many students practice L2 just because they would feel ashamed if they could not speak the L2.Third one: identified regulation. That’s the most self-determined form of extrinsic motivation. )。

虽然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有利于外语学习,但是谁的作用更大一些?Ramage在研究中发现,在外国语言学校中,那些对第二语言感兴趣的学生比那些仅仅为了通过考试的学生学习更积极,坚持更长久,也更容易成功。

由于内在动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此的重要,教育学专家也研究了教师如何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并给出建议。Crookes and Schmidt建议,作为教师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工作是激励和鼓励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而不是仅仅给他们的知识。

那么如何激励学生?Crooks and Schmidt给出了很多教师用来激励学生的方法,如,合理的挑战学生,给每个学生更多的机会,满足课堂的需要。因为Finocchhiaro说:

“动机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上。当老师出现在教室,用热烈的,热情的笑容迎接他的学生,并与每个人互动,作出评论或提出问题,表明个的人关注,那么在这一刻,动机就有可能被激发(Motivation is the feeling nurtured primarily by the classroom teacher in the learning situation. The moment of truth --- the enhancement of motivation --- occurs when the teacher closes the classroom door, greets his students with a warm, welcoming smile, and proceeds to interact with various individuals by making comments or asking questions which indicate personal concern)。”

(3)归因理论:成效动机(resultative motivation)

在上述研究中,很多种动机被认为是学习第二语言并取得成绩的原因,如综合性和工具性动机。一些研究人员声称,动机也可能是第二语言学习成就的结果。也就是说,动机也受到成就的影响。Strong在研究将西班牙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幼儿园的孩子时发现,谁讲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就有可能更多的参加西班牙语的活动

综上所述,动机和成就是互动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动机可以激发第二语言学习的成就,第二语言学习的成就也能激发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 形成动机的中国环境

在中国,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所有学校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第二语言。大多数学校和大学都安排了英语课程。我们付出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来学习英语,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成就究竟如何?

我是一所专科学校的英语老师。我的一些学生是新生。在课堂上,我做了一次关于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调查,结果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具备工具性和外在动力。有些为了通过考试,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有的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大多数学生更注重语法学习,不能用英语和别人交流。而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在中国,很多学生都没有或很少有机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或与英语社会联系,或出国。因此,他们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参加英语社区或成为该社区的一部分。没有一个自然的英语环境,他们很难培养综合性动机。

许多中学英语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他们不注重英语文化的学习。多数学生和家长的目的只是获得较高的分数。教师判断学生的标准也是分数。为了迎合高考对于语法结构和词汇的测试,他们不得不更加注重语法结构和词汇得教学。另外,在中学,一个班有40至80名学生,教师没有办法关注每一个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学生们很少接触英国文化,他们无法发现它的美丽之处。

三.现实意义

教师应将动机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笔者给出有关教学方法的一些建议:

1。“进入课程激励学生”。教师的言论和态度,能够吸引学生。微笑与目光接触是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具有潜能。尽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信心以及内在动机。

2。“不同的活动,任务和材料”。在课堂上,类似的模式,总是会降低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要改变常规,为他们提供一些新的有创造性的材料和活动。设法安排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使用第二语言,激发他们的综合性和工具性动机。

3。“使用合作而非竞争的目标。”考虑到成效动机,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到学习第二语言的成功。我们可以设计许多需要合作,但不是竞争的活动。在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表扬他们,给他们信心。大多数的评论应该是赞扬和鼓励。

如今,中国教育部门认识到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考高的制度和内容在逐步进行改革,教师应该学习更多的教学理论和应用更创新的方法,激励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Brown, H.D. (2000)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Dornyei, Z. & Skehan, P.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Doughty, C.J. & Long, M.H. (Eds.)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alden, MA: Blackwell

3.Dornyei, Z. (2001). New themes and approaches in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 research.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1, 43-59

4.Ellis, R. (1997).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4)

5.Gardner, R.C. & Maclntyre, P.D. (1995). An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in language study: who says it isn't effective? In Brown, H.D. (eds), Reading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Jwesey: Prentice Hall

上一篇:浅谈教师备课应把握的“八要八到” 下一篇: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