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教授治学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30 06:59:48

浅析我国教授治学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教授治学作为一种现代大学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教授治学内涵的分析,梳理了教授治学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对策,力求探索出能有效促进教授治学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教授治学 必要性 问题 对策

新时期,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政府和高校都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加强制度的创新,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孜孜不倦的追求。2012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完善治理结构。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由此可见,教授治学制度已经纳入我国高校制度建设体系之中,充分表明了教授治学是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途径。完善教授治学制度,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

一、教授治学的内涵

教授治学制度源自于教授治校制度,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以及大学发展所形成的我国特色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教授治校是西方大学的传统。20世纪以来,随着大学人数的急剧增加,知识与学科的迅速分化,大学管理日益复杂。由于教授精力的限制,无法承担“治校”这一庞大的职责。因此,教授治学成为更加合理的教授参与民主管理的方式。新形势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和改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制度,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教授治学的内涵包括:

(一)治教学

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其根本职能是培养合格的人才,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因此,教书育人是教授治学的首要任务。治教学,首先要求教授关注学生学业,投入更多精力于知识的传授。《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其次,要求教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教授应以“人师、人友、人范、人梯”的兼有者形象来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最后,要求教授广泛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去。教授是其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拥有极深的造诣,因此教授应该在教学管理中起主导作用。

(二)治学科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教授在其研究领域具有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全面把握学科发展动态,较好地理解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因而在学科建设上最有发言权。治学科,就是要求教授善于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彰显学科特色,培养学科建设队伍,构建学科发展基地,对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贡献力量。从而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形成学术氛围,创造学术成果。

(三)治学术

大学是传播高深知识的场所,学术性是其内在的要求。“大学之强弱,学术为基;学术之兴衰,教授为本”。因此,教授理应承担起学术研究、振兴大学的责任。治学术,就是要求教授将精力集中于学术研究上来。用强大的学术实力,规范的学术道德,严格的学术标准,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从而使自己站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成为学术精深、人格高尚的学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带动学科的不断发展。

(四)治学风

学风包括学习风气和学术风气。良好的学风是大学健康发展的基石,有利于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竺可桢先生曾指出:“一所大学校风的优劣全视于教授的人选转移。假使大学许多教授以研究科学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养出剥削敦行的学者。”治学风,一方面要求教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人格魅力,不倦的敬业精神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去师范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求教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杜绝学术腐败现象,带动其他教师以真理为信仰,以求真、求实为目标,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

二、教授治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体现了现代大学的管理理念

实施教授治学是学术本位的充分体现,是大学核心价值的体现。教授治学有助于提高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学术质量。在大学里,学术成就的代表是教授,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在学术研究上的造诣,使他们对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等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些方面拥有更多的发言权。这也是教授参与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原因所在。使教授广泛参与学校的管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地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施教授治学制度,按照教育的规律,遵循学术研究的真谛,从而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及校长行政”的高校管理体制,形成管理合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高等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需要

“高等学校内部存在着两大并行的权力系统。一种是以行政管理组织结构为网络的行政权力系统;另一种是以教授、学者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师职务评定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为主体的学术权力系统”。两种权力在实际运作中,不平衡和相互渗透的现象时有发生。教授治学,从明确组织内部学术权力的角度出发,有效解决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冲突。学术是大学发展的基石,教授是学术发展的代表,教授治学是大学发展的根本保障。行政权力在于协调大学内部的各种权力,其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学术权力得以顺利的行使。所以说教授治学的实施可以平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使高校内部的两种权力得以良性发展。

(三)体现了教授的主体地位

“教授治学”,体现了专家治学的办学思想,体现了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使教授从决策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决策的制订者,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教授常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学术事务有着高屋建瓴的认识和体验,所以教授在学术上更有发言权,他们做出的决策会更科学。可以说,一所学校能否卓有成效的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关键在于教师。教授治学的实施,赋予广大教授更多机会去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和决策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教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更加激发了教授的工作热情。

三、我国高校教授治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教授治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很多都是共性问题,这说明,问题的出现并非偶然。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出现的问题若不充分重视、不及时解决,形成的将是症结,而最终影响的将是教育的整体质量。

(一)国家政策法律尚不完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有条件的学习要设立由校长主持、人数不多、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但仅限于理论的讨论,并未付诸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审议,是审查、评论,提出肯定、否定或修改意见。《中华人民共和教师法》 规定:“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但是,以上条款仅对教授治学原则性的规定,均未提出可操作的法律法规,也未提出明确的保障措施。教授治学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尚属缺失阶段。

(二)行政权力处于主体地位

在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行使行政权力,大学的学术权力在很大程度上为行政权力所取代。职能部门的权力过大,出现了代表校长对院系进行领导,对学术事务的干预过多的现象。目前在我国的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中,行政权力控制甚至操控学术发展,学术权力被挤压弱化。随着教授从专业角度对学术事务关注度的下降,学术权力自动弱化。为了弥补这部分的缺失,提高学校运行效率,行政权力又不得不在学术事务上进一步渗透,因此而形成恶性循环。本文应用李海萍教授《学术权力运行现状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的研究数据,制定了高校各类治学委员会成员与行政职位关系的表格(如下)

通过分析,各委员会成员资格与担任行政职务高度相关。担任各级行政职务的教授更容易更为各类学术机构的成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行政权力处于主导地位,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

(三)学术组织管理体制问题突出

2010年5月,东北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教授委员会制度,将教授治学落到实处。学校在学院一级建立教授委员会,使教授在学院发展,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经费使用方面拥有决策权。2003年,北京大学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做出重大举措。改革方案规定:“在教师的招聘和晋升方面,要实施教授评议会制。这是教授治学制度在实践中又一次迈进。2004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成立的教授委员会作为学院的决策机构,从此学院在教学与发展方面的问题由教授说得算。同年,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成立教授委员会,是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取代了行政权力决定一切的管理模式。随后,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建立各级各类学术组织机构(如教授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但多数机构在职权范围,组织职能,成员遴选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学术组织机构体制建设问题突出。

(四)教授治学素养不够

教授在其专业领域具有较高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很多教授在治学素养上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教授虽然有较高的学问,但是缺乏管理知识,对学术事务管理力不从心。有些教授只关心学术研究与教学,对学术事务管理工作缺乏热情,不愿投入过多精力。另一方面,一些教授学术道德缺失,学术自律性不强。近年来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现象屡见不鲜。

四、完善教授治学的对策

(一)完善现行法律法规

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教授治学的实现,要通过在宏观层面上加强国家立法,并通过实施依法治校来保障。国家要有针对性地完善教育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明确的条款指导高校建立科学、民主的内部管理体制,明确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保障学术组织在高校的合法地位,保障教师的学术权力和合法权益,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让高校在自主办学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校,为高校教授治学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建立健全相关教授治学方面法律法规,可以对教授治学提供必要的法理依据,任何相关的改革都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以此来减少改革的随意性。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保障教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授的学术自由及其学术权利,使教授能够免受干扰而能够安心地治学。

(二)处理好与党委领导、校长行政的关系

实行“教授治学,必须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对高校与对政府的领导方式不应一视同仁。我们知道大学是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种学科和不同层次的行政组织组成的。高校是学术组织,不是行政机关。这一点也决定了大学的基本活动是学术活动。学术权力作为一种内在力量在高校内部发挥着支配作用,而行政权力作为一种外在力量维系着高校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教授治学”要保证学术性权力在学校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避免随意性和流于形式。“教授治学”要在根本目标上与党委领导、校长行政保持高度一致,更好地实现社会、高校和师生的根本利益。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建构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模式。

(三)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

“教授治学”是教授委员会的本质。教授群体在高校的管理和决策中发挥作用也是大学的传统,教授委员会是作为高校学术权力的一个组织载体,成为教授集体参与民主管理高校事务的有效途径。学院教授委员会应根据本院实际情况由全体教授组成或教授代表组成。教授委员会主任应从非行政职务的教授中推举产生。专业教师一旦在学术上有突出成绩,便被提拔到管理层委以重任,这是与专业教师的工作目标相冲突的,其结果是使他们脱离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荒废了学术研究。通过建立教授委员会制度,使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各司其职。在大学内部的学术事务中,教授最具有发言权,让学术高的教授进入教授委员会,将治学的事情交给教授,既在学术上发挥教授们的积极作用,又在治学上发挥他们的智慧和专长,有效的实现了教授对学院学术事务的管理权,提高了学术管理的水平。

(四)加强教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教授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学术事务的管理,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学术事务中行使正确的学术权力,提升治学决策的质量和管理绩效。另一方面。教授要勇于担当学术责任和义务,在学术评价活动中,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徇私情,彻底杜绝权学交易、钱学交易,自觉抵制不良风气。高等院校在舆论宣传方面要大力树立优良学风和高尚师德的典型,发挥好身边榜样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广大教师要以教学和学术为本,在教学和学术领域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彰显人格魅力和公正之心,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并合理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

作者简介:张莉,女,1986年2月6日出生,籍贯:山东省费县,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研究所。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下一篇: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