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并酮症的中医辨证特点

时间:2022-10-30 06:44:55

2型糖尿病并酮症的中医辨证特点

[摘要] 目的:探讨76例2型糖尿病酮症(DKA)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糖、尿酮的关系。方法: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各证型所占比例及与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各证型中病程最短,血糖和HbA1c最低的是阴虚热盛型。尿糖高者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气阴两虚型,尿酮高者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浊毒内蕴型。结论:随着病程的增加和血糖、HbA1c的升高,糖尿病酮症患者的中医病机演变逐渐由虚火向痰浊邪毒发展,并进展到气虚,阴虚。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中医辨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088-02

糖尿病是以多饮、多尿、多食、疲乏为特点的疾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其中糖尿病酮症(DKA)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中医辨证论治方面的探讨很少。现就76例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中医辨证方面的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2006年5~11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排除1型糖尿病和继发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46例,年龄36~64岁;女性30例,年龄43~74岁。其中,合并酮症酸中毒者6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53例,合并高血压病21例,合并肾病26例,合并视网膜病变32例,合并高脂血症56例。

1.2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的西医诊断均符合WHO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目前无统一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消渴的辨证分型,参考其他文献辨证分为4型。阴虚热盛型表现:口唇樱红,口渴喜冷饮,怕热心烦,溲赤便秘。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气阴两虚证表现:倦怠乏力,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淡或舌红少津,脉细数。浊毒内蕴型表现为:神疲肢倦。恶心欲呕,头昏嗜睡。舌暗红,苔白腻,脉滑数。阴阳俱虚型表现:口干唇焦,汗出肢冷,呼吸深大。昏睡或昏迷。舌暗红苔白,脉细微。

1.3研究方法

入选的患者全部在省第一人民医院行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尿酮检查,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结果均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2 结果

结果见表1、2。

表1证型和病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与阴虚热盛型相比,*P0.05

表2 证型和尿糖、尿酮的关系[n(%)]

与阴虚热盛型和浊毒内蕴型相比,*P

从表中可以看出,表1提示中医各证型病程从长到短,血糖、HbA1c由低到高均按阴虚热盛型-浊毒内蕴型-气阴两虚型-阴阳衰竭型排列。与阴虚热盛型相比,浊毒内蕴型和气阴两虚型的病程、血糖、HbA1c的增高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病程的增加和血糖、HbA1c的升高,糖尿病酮症患者的中医病机演变逐渐由虚火向痰浊邪毒发展,并进展到气虚、阴虚。这与文献报道糖尿病的证型发展规律一致。提示DKA病变严重程度演变与糖尿病一样是从邪实到正虚。表2提示中医各证型与尿糖的关系以气阴两虚型尿糖高者所占比例最高,中医各证型尿酮高者所占比例则以浊毒内蕴型为高,且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尿糖的漏出与人体正气不足,失于固摄有关。而DKA的严重程度与痰浊邪毒等实邪关系密切。阴阳衰竭型因为样本病例数过少,未做统计学分析。

3讨论

DKA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西医学认为是体内胰岛素不足、升血糖激素升高等原因导致机体血糖不能被正常利用,脂肪的动员和分解加速导致体内酮体积聚发生的。治疗上以胰岛素配合补液降糖消酮。在此,笔者希望能找到中医辨证与各指标间的关系,对此病治疗提出建议。

从中医方面来说,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并且存在气阴不足。DKA则是在此基础上感染邪毒,或饮食不节,情志刺激诱发而成。一方面邪热胜极,化火成毒。另一方面邪热耗伤正气,正气亏虚,津液输布失常,致湿浊停滞。邪毒湿浊上扰清窍,则会出现神昏等危候。从上述资料看,DKA的辨证分型以阴虚热盛型最多,阴阳衰竭最少。DKA的辨证分型其病变的严重程度演变与糖尿病一样是从邪实到正虚。随着病程的增加和血糖、HbA1c的升高,病机演变逐渐由虚火向痰浊邪毒发展,并进展到气虚、阴虚。中医各证型与尿糖的关系以气阴两虚型尿糖高者所占比例最高,这与某些文献所载气阴两虚型患者血中胰岛素水平低,故致尿糖漏出明显一致。尿酮高者所占比例则以浊毒内蕴型为高。对治疗的指导意义在于:病程短的DKA治疗原则以驱邪为主,兼以扶正。病程长的则以扶正为主,严格控制血糖。对尿糖漏出严重者以益气养阴为主,对严重的酮症患者应把化痰驱邪放在首要位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128.

[2]梁惠.糖尿病酮症的中西医结合救治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19):67.

[3]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36-243.

[4]杨平波. 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糖尿病[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3):114.

(收稿日期:2008-11-21)

上一篇: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8例报告 下一篇:治疗顽固性头痛兼顾引经搜风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