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时间:2022-10-30 06:30:55

浅谈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摘要:1996年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弥补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的空白,但是其内容多空泛,可操作性不强,而且随着时展,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一系列状况,我们有必要对其加以完善和改进。本文主要从如何修改该法,以及社会组织如何承担责任等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并期望能有所突破。

关键词: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完善 社区保障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406-02

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龄化,联合国规定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7%,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老龄人口的增长量和增长速度逐年上升。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 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 ,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程度,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 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 亿人的24% ,全世界每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根据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从2001年到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迅速到来,如何处理好日益突出的、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的亲情权益保障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这样的现实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保障老年人正常生活的同时,通过法律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一、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不足

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编写体例包括,总则、家庭赡养与抚养、社会保障、参与社会发展、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六章,似已包含了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各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约束,出台时间的仓促,使得这部法律存在一些独有的特点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多空泛,可操作性较差

对于早些时期出台的对残障人、未成年人和妇女权益保护的法律而言,1996年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可谓基本完成了我国对弱势群体的立法保护,它的出台彰显出国家对老年事业的重视,显示出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从立法意义的角度如此评价一部法律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如果一部法律的内容也多宣言式的语言,除了一国的宪法之外,这样的法律不能不说是一种不足。在现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上,我们就很不幸地看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该法当中有不少口号式的空泛语句,诸如第三十二条“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开展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三十三条“国家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其实,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采取具体的措施来落实这些精神,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更明晰的措辞来确定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具体行为规范。作为一部特别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应当突出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对于那些在相对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而言的普通法中已经做出明确规定的内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可以不予规定。比如,该法第十六条规定,老年人与配偶有相互抚养的义务。这个内容在婚姻法中已经做了规定,“夫妻有相互抚养的义务”。因此,《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规定就显得有些多余。相反,该法第十一条中规定,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这一规定在当时就被认为是该法的亮点,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突出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有的问题。

(二)部分法律条文未能突出老年人独有的权益

作为一部特别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应当突出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对于那些在相对于《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而言的普通法中已经做出明确规定的内容,《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可以不予规定。比如,该法第十六条规定,老年人与配偶有相互抚养的义务。这个内容在婚姻法中已经做了规定,“夫妻有相互抚养的义务”。因此,《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的规定就显得有些多余。相反,该法第十一条中规定,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这一规定在当时就被认为是该法的亮点,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突出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有的问题。

(三)时展,出现了立法时未能预见的新问题

这里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当初的立法突出了家庭养老的重要性,一方面的原因是,“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传统观念依然在社会中有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家庭养老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但是,十几年过去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的人口流动性日趋加快,加上独生子女一代的成长,两位子女供养四位老人的局面日渐普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已不能很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之前的立法设计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

二、问题之解决

(一)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使之成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宪法的继续和延伸,同时它又是特别法中维护老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可以说是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小宪法。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规定内容很广泛,但从操作层面来看,则许多条款规定得比较笼统,缺乏实践中的操作性,使得法律规定在实际生活中无法适用。另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赋予老年人许多权利,但这些权利老年人要想有效行使,还需要有相关机构的支持与配合,就现实情况来看,老年社会保障工作就存在政出多门多加管理的现象,这种管理体制,极易造成相互争管又相互推诿的矛盾,所有这些,都不利于老年人权利的保障。所以,要及时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使之既能解决老年人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又能为未来老年人权益保障过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提供法律依据,使之真正成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具体来说,可着重加强以下方面:首先,应将现行法律规定的以家庭养老为主弱化为家庭社会共同养老;在全社会推行提倡孝道,必要时可与经济奖惩联系,如与老人同住且赡养老人的可减免一定税收等,防止老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我国现行法律虽有规定,但因宣传不到位以及法律规定的处罚力度不够大,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老年人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法律应加大处罚力度;其次,加强对老年人婚姻自由的保护,老年人再婚难也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老人子女往往因为经济因素或所谓的怕别人认为自己不孝的脸面而对老人再婚百般阻拦,甚至是刁难,法律应对此予以加强;再者加强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包括完善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等制度;以及为老年人活动增加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发挥余热提供平台等使《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真正成为未来老年人权益保障过程中维护老年人权利的法律依据。

(二)尽快制定社区相关立法,立法上明确社区定位,强化社区的保障作用

随着社会养老责任由家庭向社区的部分转移,要有相应法律对社区的成立职权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与监督,使社区能真正成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利的组织可制定专门的社区立法,规定社区内应设有专门机构维护所辖社区内老年人合法权益。目前老年人权利侵害主要来自于老年人家庭内部,而社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地方,是侵害老年人权利的主要发生地,也是最早最容易发现老年人权利受侵害的地方。我国历来有“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一旦发生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情,老人都觉得自己教子无方,怕别人知道,大多选择忍气吞声。

(三) 制定养老保险法及医疗保险法

对老年人来说,最基本的权利莫过于受养权和就医权。只有能够维持基本生活需求、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才能谈论其他权利; 如果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解决的话去赋予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权、发展权等,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逐年增多,我国又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这就使得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很低,甚至处于贫困状态,特别是处于偏远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他们一旦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只能依靠子女养老,勉强维持基本生活,而一旦出现意外,他们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所以首先应健全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

我国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起步较晚,至今仍没形成完善的体系。目前的养老保险有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部分组成。而且主要是针对城镇职工和居民,广大农村地区覆盖则较少,但由于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仍比较大,而且农村基础养老金太低,不足以维持老年人基本生存需求,所以,应逐步提高农村养老金,使广大农村老年人同样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确保所有人都能做到老有所养。

2、我国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

老年人医疗保险同样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在逐渐衰退,患病几率随年龄的增长增加,这就使得老年医疗保险更为重要。现代意义上的医疗保险立法是以1883年德国颁布实施的《疾病保险法》为标志的,至今,发达国家基本都已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三、小结

关于老年人权益的保障问题,有很多领域对其进行探讨,尤其是社会学。法学方面,论及老年人权益的论文也不是特别多,本文主要是在原来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做进一步的探讨,力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针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推进我国老年人权益事业的发展。使我国早日达到民政部发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所提出的,到2015年,基本建设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汪火良.《对老年人生存权益的调查与思考》[J].黑河学刊.2009年11月

[2]曾庆敏.《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应予以修正》[J].法学杂志.2004年9 月15日

[3]张琳.《我国精神赡养立法的不足与完善》[J].理论探索. 2009年第3 期

[4]郑尚元.《浅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的修改>[J].学术前沿论丛. 2007年

[5]徐小玲.我国老年人权益法律保障的若干问题探讨[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04)

[6]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J]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47

[7]高芳.社区托老所: 居家养老新模式[J]湖南经济报,2006-12-28 ( 05)

[8]吴旭斌.浅议老年弱势群体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矛盾与建议[M]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饯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2004:320

[9]尹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不足和完善,《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年11月.

[10]谢秀珍.《我国老年人权利保障对策研究》,《前沿》,2011年第23期.

[11]中国拟2015年基本建设形成社会养老服务体系[EB/OL].中国新闻网,2011-02-12.

上一篇:论未成年人前科报告义务之免除 下一篇:果糖的应用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