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哪去了

时间:2022-10-30 04:57:29

“父母的爱”哪去了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220-01

从事幼教管理工作多年,现在老师都反映一个共同的问题,班上难管的孩子太多了,他们的心里好像都出现了问题。他们共同的特点是:(1)、上进心差什么都表现得不积极,(2)、性格孤僻或暴躁,(3)、和小朋友不友好不会合作,(4)、课上课下纪律差学习不好,(5)、懒散卫生差。经过调查了解,这样的孩子大多出自两种家庭:一种是单亲家庭,一种是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温暖的巢穴。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从出生到长大都离不开父母的喂养与呵护,一旦失去了这份爱,就很容易受伤害甚至夭折,所以父母的爱是神圣的、伟大的,是任何一种爱都无法取代的。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都不一定能培养出品德好、成绩优、身体健康的孩子,更何况那些特殊的、残缺的家庭呢?

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的,也是无辜的。父母的不负责任,到最后都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应该说,这类孩子的童年是残缺的,他们得到的爱是残缺的,他们的童年记忆是残缺的,甚至他们的人生是残缺的。

请看下面的一个案例

当我提笔写F(姓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的时候,我内心隐隐有些欣慰,因为我毕竟为他做了我该做的事,致使他在幼儿园的半年里,得到了胜似母亲的关爱。

F是被长托幼儿园开除转到我园的。孩子看上去很好,长得很周正,反应也很灵敏,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孩子。可是上了两天课老师就跑到我这来告状:“园长F实在太难管了,自己不听讲还影响其他小朋友,一会椅子倒了,一会文具盒掉到地上了,一会从座位走出来了,一个字也不写。课下推这个小朋友,踢那个小朋友,午睡也不睡觉,竟出怪声,影响的全班小朋友都不好管。”听了老师的话,我感到奇怪,这孩子才这样大就养成了一身的不良习惯,我要关注这个孩子。于是我把他爸叫来了解情况。原来F爸妈在他3岁时就离了婚,姐姐跟妈妈,他跟爸爸。不长时间,爸爸再婚,后妈带来一个和他同样大的男孩,后妈对他不好。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爱,他就变得不听话特别叛逆。父亲便把他送到市里长托,一年里只有在交费时才能看到爸爸,但时间有那么短。在长托幼儿园,只要你安全不出事故没有人像父母那样细心照顾你教育你。在孩子最需要关爱呵护时,没有得到爱,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阶段,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在孩子应接受教育时,没有人耐心教育。致使一棵笔直茁壮的小树,由于在它生长的关键期缺少营养、水分、阳光,变得旁逸斜出,奇形怪状。我为他伤心难过,我要给予他爱,让她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阳光、享受快乐。中午让他在我办公室午睡,在他睡前和醒后,和他谈心、关心他、教育他、辅导他、鼓励他、听他述说。他很听我话,叫我园长妈妈,我知道这种称呼的含义,所以,我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关爱他,他在我面前很乖,很听话,短短的几个月,他就变得让人刮目相看,这就是爱的力量。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直接的监护和关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性格心理方面的扭曲。出现“留守儿童综合症”。大多留守儿童在卫生保健、安全、学习、品行、心里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请看下面的案例:

L(姓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很小就留守在家由爷爷奶奶照看。

他的爷爷奶奶没有文化,在家还忙于农活,对他的教育是爱莫能助,对孩子只有溺爱。常常孩子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习惯不予以正确指导,有时甚至出现误导。孩子出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时说说而已,所以宠坏了孩子。L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脾气暴躁,学习懒散,个人卫生很差。一天在外面玩滑梯,L把一名小朋友从滑梯上推下来,摔成了骨折,这件事进行了严肃处理。事后我找L谈心。问他:“在家和在幼儿园为什么这样不听话,为什么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听话懂事?”L说:“其他小朋友每天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不喜欢和爷爷奶奶在家,我想爸爸妈妈。”听了孩子的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只是觉得孩子可怜。她多么渴望爸爸妈妈的爱呀!

在幼儿园、学校,好的学生备受关注,而学习差、纪律差的孩子无人问津,越是这样越形成恶性循环。作为老师我们应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应关注特殊儿童的发展,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帮助那些被父母忽视、被我们忽视的孩子。

通过这两个案例,高诉天下的爸爸妈妈,要明确父母应该担负起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主要责任。不要为了自己生活的快乐,轻易离婚,更不要为了挣更多的钱,而把小小的孩子扔给父母或是他人。剥夺了孩子在幼小时最需要的那份“爱”。使孩子本来是灿烂光明的世界,一下子变得灰暗无光。让我们帮助孩子把他们最需要的那份爱(父母之爱)找回来吧,让他们走向阳光,奔向快乐。

上一篇:支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下一篇: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