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时间:2022-10-30 04:15:47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就十分必要。那么,怎样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呢?

一、要确立教师的主导性,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的主导性不可缺少。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例如在学习《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时,有学生从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对话中把他们当成了“对立”面,有的学生理解了小女孩的天真可爱,从而也认可了小女孩对爱因斯坦的评价“他连衣服也穿不好,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而有的学生对爱因斯坦的生平了解透彻,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就会认为小姑娘是个“讨厌”的孩子。那么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明白爱因斯坦和小姑娘在知识、环境、阅历,年龄等等方面的差异,从人物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想,引导学生去形成正确的观点。此外,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利于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质量。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关键。

传统的填鸭式阅读教学,学生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让他们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个性化阅读中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形成独到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烟台的海》这一课写了烟台海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描写某一季节的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化成短课文,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起来就不会感到吃力,更愿意学。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和无奈。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一文,当学生选择学习黄果树瀑布声响这部分时,老师问:“你准备怎样去领略黄果树瀑布声响的特点呢?”学生提出了好多好办法:有抓重点词句欣赏,有读文看图欣赏……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欣赏。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读书效率也高了。

3.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规避单一的师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不同的交流方式中,观点相互碰撞,增进理解程度,实现了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 努力营造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分析课文等等,把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体验,进行个性化阅读的交流。

传统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同一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在课堂上要求班级所有学生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流,并主观地期望达到同一目标。学生的答案要符合教师的答案,不符合的便被无情地否定。这样,学生被引入教师自己的语言思维陷阱,严重钝化了学生的个性。

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互动。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意识,使学生在一种自由而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张扬个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或朗读,或争论,或动手操作,或进行游戏表演,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含义,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比如教学《游天然动物园》时,引导学生感受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乐趣,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景象,学生虽能流畅地表达自己所想的,表达的效果可能并不佳。那么我们换成别的交流方式试试呢?如口述、朗读,或者根据录像资料,设置一个游览情景,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写一首稚嫩的小诗,画一幅动物嬉戏的图画……这些不都可以吗?这些个性化的交流激活了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他们选择其一,自由演绎,尽情展现个性,从容释放潜能。

四、要重视学生的情感融入,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

我们知道,任何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人们又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化对话,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例如学生读了屈原,就会感到自己的卑微;读了陶渊明,就会感到自己 的势利;读了李白,就会感到自己的狭隘。这种对“卑微、势利、狭隘”的自责心理,就会与文本中屈原、陶渊明、李白的“高尚”、“淡泊”、“豁达”对话的产生“反观”效应。学生在文本中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宽容,变得比昨天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

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学会“容错”,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探究能力特别重要。正确引导学生创造性探究性地阅读的要义还在于:让学生从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进而造就他们宽广的胸襟,培养他们民主的性格。

总之,只要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学生会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的新变化 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