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应呼唤人本功能的回归

时间:2022-10-30 04:00:50

真正的教育应呼唤人本功能的回归

教育作为传承文明、启发心智、推动发展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千百年来,发挥着巨大功效和作用。真正的教育必须以“人本”视界来透视教育功能,把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学生这个主体,科学的发现、预见和改变,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拨开心灵之窗,获得为人之本的幸福。

有些学校之所以办得不够成功,一是缺少对学生的发现,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二是缺少对学生发展的预见,没有为学生设计出一个适合自己的未来,三是缺少对学生的合理改变。没有对学生做出科学的引领,这种共性教育不是把学生引向应该发展的方向,而是走向了反面,它远离了“人本”、远离了“创新”,这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反教育的。由此,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呼唤人本功能的回归,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人本功能贵在发现

教育的人本功能首先在于发现,这是教育的起点和开始,尊重和关爱学生是从发现学生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才能因材施教,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根基,增强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发现不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和要求。人本教育的发现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注重教师的发现

教育是教师的重大任务,而优质教育的前提在于熟知服务对象,所以,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首要问题是了解进而发现学生,并在发现中加深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高效统一。教师发现学生主要体现在:首先,要发现学生的特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可贵的特质。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心理倾向,在不同的学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以呵护的心态,充满着爱,接近学生,和他们交流、沟通,真正了解并发现学生的美好与可贵之处,使教育真正适合并能服务于学生。其次。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也是学生的价值观和学习的原动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努力发现并掌握好兴趣这只无形的手,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要时常思考:学生的兴趣点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感兴趣?又怎么利用好并进一步激发兴趣?再者,要发现学生的需求。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提供适合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是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教育的过程就是在制作适合学生口味的文化美食,这种美食的制作不仅需要教师精湛的“烹饪技艺”,更需要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味觉需求,这样才能适应并激发学生更多的需求,否则。学生会因厌食而营养不良,教师会因不能适销对路而做很多无用功。

2.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

像贾罗利默克和福斯特所说“学校的任务是通过教学把学生塑造成自我决策者、批判性思维者和问题解决者”。当老师的发现与学生的自主发现方向一致的时候,教育才能发挥最优化。所以,教师的重大任务不仅仅体现在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发现学生,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通过实施教育、科学引导,让学生自我发现。

实现自我发现。才能真正发现自我,才能设计谋划自己的道路,知晓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从而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因为自知之难,方显其贵。学生要在实践活动中,在学习和领悟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认知反复,逐步发现自己在能力、品格、情感、心理、理想、思想等各个方面的状态,从而给自己一个较为客观的定位,这才是教育的成效。

3.注重培养发现的能力

发现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发现和学生的自我发现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学生在自主觉悟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发现能力,这是教育的发现功能由外到内,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培养发现能力是教师的发现和学生自我发现的目的和归宿。这是发现的更高形式。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探寻客观世界奥秘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引导学生自主的培养发现能力,应注意:一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参与能力。兴趣是发现的开端,是培养发现能力的起点,有兴趣才能产生出主动探索的愿望和冲动。二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归根到底是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是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标志之一。积极思考不仅是一种习惯,更应是一种能力,思维的主体是学生,这是任何思维客体都无法替代和改变的。贴近学生实际就是让学生存问题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三是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主实践能力。学习的目的存于运用,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把“玩、学、做”有机结合,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内化为能力,从而更好地去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自我。

二、教育人本功能智在预见

发现是为了科学的预见,教育是一个理性思维活动,它的伟大和神奇之处在于其预见和能动性,教育的预见性是指立足于现实,预见学生未来发展趋势,明确学生发展方向。预见是面向每一个鲜活的个体,预见出孩子的未来发展,然后分门别类,具体对待,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阳光雨露,都能健康发展,茁壮成长,最终,都能各得其所,成就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预见也有三个递进的层次。

1.教师的预见

教师要科学预见学生,就必须掌握预见的方法。作为教育者。应着眼于培养适应于未来而不仅仅是当前社会所需之才,应尽可能见一叶之微而知秋天之著。这要求:一是要解放思想。冲破思维定式的禁锢和束缚,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要多思、多想,教当前,看长远。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多方面收集信息,将信息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整理,预见其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潜能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2.学生的自我预见

立或废取决于是否预,提高自我预见能力,优化预见行为,是明确发展方向、规避风险盲目被动的有效举措,也是学生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前提条件。

教育的发现一方面是教师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判断、推理预见学生的未来,另一方面也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逐步培养孩子对自我的预见,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正确预见自己的未来,从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人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孩子“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自我预见能力

教师预见学生,指导学生自我预见,最终要回归到学生自主培养预见能力这个根本上,这同样是一个深化和提升的过程。没有能力的支撑,一切美好的想法只能停留在理想层面而不能变为现实。培养自我预见能力要注意几点:

一是要学会在对自我正确发现的基础上切实的预见。不切合自身实际的所谓预见,结果要么妄自尊大,要么妄自菲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各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客观情况,作出合乎实际的预见,从而要得出一个较为积极的预期目标。

二是要重视在对自我正确发现的基础上动态的预见。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孩子的心智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预见也就会因此发生某些“偏移”,但偏移整体上和预见的方向是一致的。当年。鲁迅先生先是在水师学堂矿路铁路学堂学习矿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又留学日本学习医学,后来为拯救国民麻木灵魂而弃医从文,这些都是环境变化的结果。

三是要关注在对自我正确发现的基础上的多元预见。预见不仅要合乎规律,合乎实际,还要与学生的自我主观愿望相结合,体现人本特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价值追求提供发展空间。所以,在主体价值观的指导下,应该允许并鼓励多种和多元选择,在成就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和体现自我价值。

三、教育人本功能重在改变

在发现和预见到学生的潜质与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条件,发挥人本教育的改变功能,促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合乎实际的、科学有效的发挥,从而实现培养“情绪管控好、智力拓展优、发展空间大和创新能力强”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的目标。

1.教师的改变

党的教育方针为我们明确了素质教育方向,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所以,教育的真谛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沿着希望和具体目标,超越自我,塑造出一个新自我。这也是一个涅槃重生的再造过程。所以,教育就是创设条件,建构学生潜能自我开发的环境,使其潜能发挥最大化。

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主要表现在育人环境和育人方式的改变:首先,改变学校文化,努力做到三个转变。学校教育离不开学校文化的熏陶,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校文化要朝三个方面努力,那就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到“应世教育”的根本转变:实现从“只关心分数”到“全面关心人的成长”的根本转变;实现从“也就这几年”到“必须教育、影响其一生”的根本转变。只有如此,才能为师生营造一个科学和谐的育人氛围。

其次,改变教师理念,要努力实现三个改变。第一是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第二是改变教学方式,追求民主和谐的课堂,真正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第三是改变教育评价,注重过程,注重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发展作用,实现评价杠杆作用。

2.学生的自我改变

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去规范孩子行为、影响孩子思想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改变的过程。其实,教育改变学生,最终是通过学生自我改变来实现的,学生的自我改变主要体现在。在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幼稚学会生存,在老师的启发下克服简单学会生活,在老师的引导下克服浅薄体味生命的意义,从而把文化和技术内化为素质,转化为自己的德行,我想,教育的功能和教育的美就会充分显现在这里。所以,人本教育是“教和育”的统一,“改与变”的融合,“美与好”的结合,体现的是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有机统一。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改变能力

教育所追求的是由“他改”经“自改”到“改他”的渐进和转化。犹如佛学所说的由“度己”到“度人”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成效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这是一种教育层次的提升和教育效果的升华,是教育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再到服务于社会的创造人的转化,是教育的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也是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充分体现。

培养自我改变的能力,首先要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尤其是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做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行为的先导,也是方向的保证;其次要积极投身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在改变客观中改变主观,在社会实践中改变自我,提升服务于社会的本领,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体现教育的人本功能。

四、小结

总之,在发现、预见与改变三大人本功能中,发现是基础,预见是保证,改变是目的。三者相互制约、良性互动、有机统一,是支撑教育科学发展的三个关键点,倡导和充分发挥教育的人本功能,恢复了学生的根本,解决了当前部分存在的过度教育的现象,那么,如何理解好、领会好、践行好这三个主要方面,并充分发挥好其功效,需要搞清楚三个问题:一是谁在发现、预见、改变?二是在发现、预见、改变谁?三是怎么做到科学的发现、预见、改变?要做出科学的回答,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作者:安徽省阜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上一篇:农村中小学校长要做幸福的守望者 下一篇:校长用人策略:感悟刘邦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