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传统武术特色课程开发研究

时间:2022-10-30 02:27:57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传统武术特色课程开发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武术教育必须重视传统武术的教育,并从课程开发的角度,对传统武术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创编以及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传统武术;课程;开发

我国自1998年成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来,武术教育纳入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范畴。然而,专业名称的变化并没有使得武术教育注重竞技武术教育的现状得以改变。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竞技体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导致先前的武术专业直至现今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等教育一直忽略了传统武术的教育。这导致现在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传统武术的理论知识极其匮乏,传统武术的技术技能过度缺失。“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之源”,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武术运动的政策导向是竞技武术至上,在竞技武术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中,却任传统武术自生自灭,面临着一种“合法性危机”。最终当我们把武术发展之路押向奥运这一独木桥时,却发现它原来如此狭窄。〔1〕传统武术教育的缺失,与现代社会发展对武术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是相悖的。武术的教育,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及竞技运动形式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是继承。因此,武术的高等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并深入开展传统武术的教育。

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现状

传统武术是指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传播方式,以提高道德修养和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武术专业改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至今已有14年,但是武术教育并没有随着专业名称的改变而发生根本的变化。武术技术课程依然是以竞技武术形态进行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专项设置。套路专项主要以竞技武术(不同历史时期的刀、枪、剑、棍、拳等各种竞赛规定套路)的教授为主,即使是传统武术,也仅仅是教授一些如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适应竞技武术比赛规则的如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散打专项教授“中西合璧”的现代竞技散打。“竞技”之于“传统”其实只是武术的不同生存样式,但在当今的武术发展中却着实表现出从技术形态、传承方式、练习方法、武德礼仪到功能形式乃至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差异,由于现代化强大的文化标签作用,武术的竞技共性逐渐泯灭了武术传统的个性,从而模糊了人们对武术长时期的认知定式,这也是近现代武术及其教育形态举步维艰的原因。〔3〕

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专项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依然采用“一师通教”的模式。即在专项理论与实践中无论是不同的拳种、器械,还是教学、竞赛、训练等都是由一个教师进行包干式教学。没有有效地整合教师的理论与技术专长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有效教学的质量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同时,由于师资制度壁垒的限制,优秀的民间武术传人没有机会能够登上高等教育的殿堂进行传统武术的推广与传播,导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机会接触到民间传统武术,这也是对当前优秀武术教育资源的浪费。

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传统武术特色课程的开发

21传统武术课程开发的目的

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4〕 传统武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武术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基地,通过传统武术特色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武术高等专业教育的重心从竞技武术培养为主,开始向竞技性、传统性并重的综合培养模式转变,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武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22传统武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传统武术流派众多,如何从浩瀚的技术体系中筛选出具有较强代表意义的拳种、流派作为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开发传统武术课程重要环节。根据民族传统体育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221根据社会的需求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社会对武术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注重实用性。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围绕社会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准确把握武术发展的方向,以社会需求广泛、普及面较广的传统武术资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得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

222 教学内容的开发应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武术资源

中国武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流派众多,技法各异,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不同地域均有着不同特点、流派的拳种,且深受该区域群众喜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对传统武术资源的吸取,应注意广泛性与地域特色相结合,既有社会普及度高,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的流派拳种,又包含本地区特色的传统武术内容,以打造具备本校特色的传统武术课程。

23传统武术特色教材的创编

教材是教学的物质条件,它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依据,也是教师教学参考的重要资料。〔5〕因此,学校应组织骨干力量编写适合本校传统武术教学发展需要的特色教材。在教材的创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材的编写要符合传统武术的特点,根据不同拳种的特点,突出功法以及技术的攻防技击,避免现行武术教材中只注重套路而忽视基本功法及技击应用的弊端;二是教材的创编要突出地方特色,选择本地区的代表性拳种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三是教材的形式应与时俱进,以书本和电化教材相结合,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24传统武术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241 充分体现武术文化内涵,打造民族特色传习场所

传统武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术的教育,更为主要的是文化的传承。因此,传统武术教育,应注重地域历史文化与特色,通过具体、生动、物化的形式,以具备民族特色的传习场所,结合相关的仪式、礼节等内容与传统武术的变现形式共同构成了传统武术的“文化场所”或“文化空间”,〔6〕这种“文化场所”或“文化空间”,体现的是文化氛围的营造。现在的武术教学,从教育的场所、组织等和其它的体育项目没有区别,唯一的不同可能就体现在“抱拳礼”这一礼节上。因此课堂环境的“装修”,就显得尤为必要。首先是硬件条件的改善,使得武术教学场所体现出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其次是软件的建设,应针对传统武术的特点,设计完整的教学仪式与礼仪规范,包括教师的服装等, 使得受教育者身临其境,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传统武术的教习场所的打造,还应根据条件与历史资源有效结合。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武术历史资源就是“中央国术场”,通过对 “中央国术场”的开发利用,使得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传承与发展相呼应,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武术教育、传播的特色空间。

242走向民间,建立联合培养教学体系

对于传统武术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民间是其保护的主体。〔7〕武术教育培养的主要是实践应用型人才,在当前学校教育的条件尚不能完全满足传统武术开展与传播的情况下,要打破现行的教育壁垒,充分利用民间武术的珍贵资源,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有效联合,构建多元的教学实践体系。学校可以与地方各级武术组织如武术协会、不同拳种的研究会、资深民间武术传人等建立合作试点,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是组织学生深入民间进行传统武术的学习;二是聘请民间有造诣的拳师或传人,通过举办讲座、授课、技术交流等,推动传统武术教育在相关院校的开展。

243建立高质量的师资团队

要保证传统武术特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有效进行,建立课程教学团队是关键。目前各大体育院校的武术师资大多是竞技武术出身,其对传统武术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相对缺乏,虽然有个别早期学练传统武术的教师,也因为长期偏重竞技武术套路教学,而造成技术退化或荒废,〔8〕因此,必须加强传统武术师资力量的建设。建立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现有师资力量的培养,通过校内培训和利用各种机会到民间向著名的武术家、主要流派的武术传人学习、到传统武术赛地进行交流等,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聘请民间有造诣的传统武术专家,通过举办讲座、授课、技术交流等形式,扩大师资的来源;三是发挥硕士生、博士生特长优势,目前有许多在读硕博生都掌握一种或多种传统拳术,有些甚至在某个拳种的技术及理论上造诣颇深,〔9〕学校应充分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在实习期间进行传统武术的教学实践,并组织这些有传统武术特长的硕博生参加教研室的业务交流,与本校教师进行相互业务传授与切磋,促进共同学习与提高。

3结语

武术的教育,应深刻认识武术的内涵与价值体系,把握继承与发展的脉搏,武术教育的要义在于对传统的保护,武术的现代化教育,应以尊重传统为前提,它是历史的延续以及文化的传承。〔10〕传统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是高校武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传统武术特色课程的开发,是武术教育由竞技武术为主向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并重转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丁丽萍,戴有祥学院走向民间:传统武术发展谫论〔J〕 搏击·武术科学,2006,(3):3-5

〔2〕张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方法〔J〕 体育与科学,2008,(5):55-57

〔3〕康戈武从全球化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J〕 体育文化导刊,2006,(10):13-19

〔4〕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体政字〔2000〕079号2000-12-15

〔5〕吴寿枝,高升,陈晓宏 安徽省普通高校武术课教材情况调查与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3):303-305

〔6〕牛爱军,虞定海 传统武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3):12-14

〔7〕邢中有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刍议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64-67

〔8〕〔9〕程艳伟,李廷,孙来晶传统武术在体育高等院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2009,(8):35-37

〔10〕程大力 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1-25

上一篇:少林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发展 下一篇: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