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利影响

时间:2022-08-11 08:27:53

网络传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利影响

当年麦克卢汉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采访时,曾憧憬地说:“我们站在一个使人解放和振奋的世界的门槛上。在这个世界里,人类部落实实在在会成为一个大家庭,人的意识会从机械世界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到宇宙中去遨游……”①麦克卢汉所向往的这个世界在网络时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虽然实现了麦克卢汉意识“遨游”的梦想,但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不利影响。

强势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网络媒体促进了各个国家、民族和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理论上,各个国家在信息传播中都应该享有平等、均衡的传播机会;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不同,导致“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穷国”现象。“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的强大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②

网络媒体的迅速扩张不仅促进了跨国界的信息传播,更为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媒体集团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垄断铺平了道路。原有的不合理的国际信息与传播秩序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加剧。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坦承:“美国通过赢得技术上的优势,今天已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信息社会。美国控制着世界上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并且将美国的文化和思想深深地渗透到全世界人的意识当中。”③在互联网上,有90%的内容来自只占世界人口1/7的西方发达国家,每天传播的国际新闻大约有80%来自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社等西方主要通讯社。而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对人们意识的占领,其本身就处于被动局面的文化产品在信息传播中将日益边缘化,甚至会逐渐消亡。

大众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李彬在《传播学引论》别强调:大众文化不是大众化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大众文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它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是大众传媒催生的一种文化,因此也有人认为大众文化就是媒介文化。形式上表现为肥皂剧、娱乐电影、时装表演、流行歌曲、畅销书、唱片等等。

由于文化沦为商品,因此生产文化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其商品价值,这种文化产品以大众消费为主导,只要什么能取悦受众就生产什么,生产者关心的只是经济效益,缺乏社会责任感,不能满足和引导人们高尚的精神追求。针对受众的爱好和口味量身订做的这些文化产品,以娱乐占据着受众的注意力,以“”麻痹着受众的大脑,以结合新技术不断翻新的样式陶醉着受众。

“大众文化”对受众的取悦和麻醉使得受众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流于浅表,对一些正统的、严肃的、朴素的本民族文化丧失兴趣、嗤之以鼻,认为其缺乏时尚感、不合时宜,弃之如敝屣。

网络“仿真”世界使受众逐步与民族传统文化脱离

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受众可以在网络上构建一个理想的虚拟空间,他们可以以游戏的方式体验各种在生活中体验不到的感受,得到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他们可以在网络上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这种交流由于具有隐蔽性、无拘束性,受众可以在其中畅抒胸怀,尝试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这种空前的自由使受众心甘情愿地投入网络的怀抱。网络为大众营造的“仿真”世界是超真实的,是幻境式的真实。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鲍德里亚认为在超真实的“仿真”世界里,真实的处境是“真实本身也在超真实中沉默了。复制媒介巨细无遗地临摹,真实在从媒介到媒介的过程中被挥发了,成了一种死亡寓言,真实成了为真实而真实的真实……”④在“仿真”世界,大众被各种符号和信息所包围,他们尽情享受着感官刺激、精神刺激,寻找审美与满足,理性和思考游走在超真实的“仿真”世界,彻底抛开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因素,抛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立场”。⑤随着“仿真”世界对时空的消解,与历史、社会的脱离,也必然地带着它的“臣民”逐渐与民族传统文化相脱离。

注释:

①[加]埃里克・麦克卢汉等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3页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③Frederick,Howard H. ,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bid. ,13

④王民安 陈勇国 马海良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⑤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上一篇:考验式隐性采访质疑 下一篇:“洋务运动”能否拯救国产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