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30 02:26:00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符合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的9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18ug肌肉注射。 治疗3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y rating scale,DRS),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死亡率及放弃治疗率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组GOS、DRS评分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 弥漫性轴索损伤

中图分类号:R6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025-02

约20%的颅脑外伤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 ,而弥漫性轴索损伤是导致颅脑外伤病人长期昏迷的主要原因 。我们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可明显改善病人预后,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分组

对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所收治的符合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的病人按一定条件进行筛选,入选条件为:⑴单纯颅脑外伤病人,或伴有其他系统损伤,但很轻微;⑵年龄14岁~60岁;⑶ 外伤前无神经系统急慢性疾病史,无精神病病史 ;⑷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条件⑴: ①头部有加速性损伤病史 ;②伤后立即昏迷、GCS评分≤8分, 持续时间长(一般>6h),少数可有中间清醒期;③颅内压正常但临床状态差,无明确定位神经系统体征;④CT扫描和MRI证实大脑皮质和髓质交界处、神经核团和白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和小脑上下脚有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出血灶(直径≤2cm)及脑室内出血、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⑤原发性脑干损伤:⑥无明显颅脑结构异常的创伤后持续植物状态。两年内共收集病人 98例,抓阄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9例,男31例,女18例平均年龄31.8岁。对照组49例,男29例,女20例,平均年龄31.1岁。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 ⑴急性期的高级生命支持,如呼吸道管理、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的优化等;⑵亚低温,采用电子冰毯冰帽,控制体温于32~35℃,一般3~5天;⑶高压氧疗,一旦病情许可,尽早行高压氧疗;⑷钙离子拮抗剂,通常以尼莫通持续静脉泵入,一周后改口服;⑸其他如对症、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措施据临床情况合理应用。

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仅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采取肌肉注射给药,每日一次,每次18ug, 10天一个疗程,连用3~9个疗程。如病人在疗程未达到前即已获得明显效果,可提前停药。

1.3 疗效判断

治疗3个月时,由专业人员(具备法定评残资格专家)在双盲情况下对两组病人进行GOS和DRS评分,GOS评分下:5分 为显效,4分为有效,1、 2、3分为无效,DRS评分下:0~5分为显效,6~10分为有效,11~23及死亡病人分为无效。

2 结果

2.1 GOS评分下两组疗效对比(见表1)

表1 GOS评分下两组疗效对比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P值

治疗组 49 18 22 9 81.6 P<0.05

对照组 49 11 17 21 57.1

2.2 DRS评分下两组疗效对比(见表2)

表2 DRS评分下两组疗效对比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P值

治疗组 49 20 21 8 83.7 P<0.05

对照组 49 12 19 18 63.3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伤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多趋势,创伤已成为1~34岁人中的第一死因,其中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占创伤的首位[2],而约 20%的颅脑外伤存在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外伤(特别是加速性旋转暴力)直接引起的脑白质广泛性损伤(以轴索断裂,退缩为主),它即可作为原发性脑损伤独立存在,也可与其他原发性重型脑损伤同时发生而作为伴发损伤存在。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意识障碍严重,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差等情况,因其极高的致残率、高植物生存发生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3] ,目前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基础实验表明:多数情况下,轴索损伤当时并不出现断裂,而是随着病情进展,轴索逐渐肿胀、崩解而断裂,期间伴随着一系列的细胞内代谢和基因改变等级联反应,那么就为轴索损伤后神经保护剂的应用提供机会⑷。

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营养因子之一,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可产生少量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他可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可诱导轴突突起生长、修复损伤神经、促进某些蛋白和酶的合成,加快神经的创伤愈合等,但神经损伤后3天内自体产生的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就明显减少,不足以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此时期应补给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从而达到促进神经修复的作用⑸。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是从小鼠颌下腺中提取纯化的神经生长因子,作为一种补充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生物制剂,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多年,如用于治疗脑发育不良、脑外伤、脊髓损伤、外周神经损伤、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神经移植等。我们将其应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治疗, 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结果表明:①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明显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的预后,可降低病人残废等级,减轻意识障碍程度,提高自理能力;②临床应用安全、方便,我们采用传统肌肉注射方法应用,多数病人应用时间达30天以上,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③病人对该治疗措施的依从性较好,虽疗程较长,均能坚持至疗程结束。因此,我们认为:鼠神经生长因子是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有效药物,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但现积累病例较少,随访时间尚短,有待观察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 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15~222.

[2]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79~285.

[3] 刘瑞东.弥漫性轴索损伤[J].医学综述,2002,8(5):291.

[4] 富强,程化坤.神经生长因子对机械性损伤大鼠脑皮质神经元的修复作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8,42(3).

[5] 郑连生.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移植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22(2).

更 正

本刊2011年5月下半月总第233期 89页刊登的“痛风病人饮用世罕泉水的效果观察”一文,由于本刊工作人员的疏忽,将其中的“血尿酸下降者58人”错登为“血尿酸下降值≥49mol/L者58人”。谨向作者张宏绪等同志和读者们致歉!

上一篇:益心舒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NeoGe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