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23:38:37

神经解剖学论文

神经解剖学论文范文第1篇

CBL教学法是高等医学教学中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医学生利用涵盖某一主题大部分知识点的典型临床病例,进行学习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随后在医学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在中国的医学教学中也逐渐流行。CBL教学法核心是“以临床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及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可打破学科界限,围绕病例编排教学内容,改变了以往“灌输式”单向被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具体病例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知识融入到临床应用,有助于学生学习收集、分析和归纳病情的本领,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临床思维方式。

2CBL教学法在神经解剖学中的具体运用

目前,虽然CBL教学法在神经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自觉的被采纳着,但对病例构建、问题设计、讨论模式及如何引导尚无规范、系统的研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本课题组在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设计。

2.1构建高质量病例

病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题组针对夜大学生掌握集中欠佳的内容,如混合性脑神经、脊髓和脑干的内部结构、下丘脑与端脑内部结构等,对应的挑选了来源于医院的真实病例,进行编排与构建,如周围性面瘫、脊髓外伤、动眼神经交叉瘫、垂体腺瘤与内囊出血等。真实病例常较复杂,初学者分析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对病例进行再构建,把教学重点和难点与临床学科知识相结合,体现出设计思路及预期教学目标。病例构建的原则:

1)主题鲜明,即一个病例围绕一个主题,且能覆盖该主题的大部分知识点;

2)客观、真实和准确;

3)难易适中,具有一定的深广度;

4)具有启迪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组将30名学生分为4~5人的小组,各组分一个不同的病例。

2.2设计问题

教师在布置病例后不主动提问,而是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仔细查找病例中隐藏的问题,制作能体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考过程的课件,在课堂中讲解并讨论。但这不是说教师处于完全旁观的角色,而是说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在构建病例时就体现出。设计问题,要结合理论课程的逻辑主线,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渐深入,把问题藏在病例里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中。问题内容既要明确教学目标,体现神经解剖学的基础作用,又要广泛联系临床各学科,具备实用性。这需要教师对病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在脊髓外伤病例中,主要目的是考察脊髓内部的传导束,但可加问手术入路。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掌握椎骨与脊髓的对应关系,巩固理论知识,又能让他们提前接触临床,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2.3巧妙引导

夜大专升本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解剖学知识,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病例,应紧扣教学难点和重点,而不能像传统“讲授教学”一样面面俱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仅作为主持人,引导学生不偏离主题思考及讨论,点评学生发言,适当的归纳和总结,把握课堂节奏。教师对病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才作补充讲解,但每次讲解时间不宜过长,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讨论。例如讨论周围性面瘫病例时,面神经损伤的位置不同,如在内耳道、面神经管和腮腺等处,其发病基础、临床表现和处理方式也不同。教师对其损伤的位置巧妙加以引导,就能深挖病例价值,扩展学生视野。

2.4充分讨论

课堂上由各组派出学生代表讲解他们自己制作的课件,充分展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夜大学生虽已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对病例分析较为全面,但也会出现较多的分歧。此时,教师宜鼓励其他组成员积极提问,让主讲人及其同组成员作答。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分析分歧出现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既巩固了神经解剖学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临床专业素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从“授之于鱼”转变为“授之于渔”,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这点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2.5课后巩固

在课堂分析讨论后,每个病例会挖掘出大量的知识点,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教师对此进行概要分析和总结,课后要求每位学生选取1~2个侧重点,撰写科研小论文,进行知识点扩充。值得注意的是,不宜过多加重学生负担,字数以1000~2000字为佳。学生通过检索和查阅资料,请教相关专业人士,一方面巩固了课中所学,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锻炼了获取信息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培养了科研思维。

3开展CBL教学的体会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知识爆炸增长,日新月异,从医学教材上已不能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观点,医学生不能在学校阶段完成所有新知识的学习。如何从海量的知识中吸取营养,适应将来的临床工作需要,是一名合格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在以临床病例为学习的背景中,CBL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和科研思维,提升自学能力及专业素质,符合现代化医生的培养要求。另外,神经科学的内容广而深,更新快,涉及临床的实际病例,往往又较为复杂,千差万别,与课本描述的典型症状与体征常不完全相符,单个学员难以独立完成病例分析的整个过程,这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精诚合作。课题组在实施CBL教学法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病例,各成员分工具体又有交集,如查阅文献、分析病例、制作课件与展示讲解等。这增进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对医学生以后从事临床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构建病例对教师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丰富教师的临床知识,也能促进基础医学部门与临床医院的交流合作,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当然,CBL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需要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学时数。其次,它只适合小规模教学。再次,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具备临床背景,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病例进行精准把握和透彻理解。同时,它对学生的素质也有要求。学生是讨论活动的主体,需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知识才能对病例进行充分的讨论。这点是基础医学学科实施CBL教学法的瓶颈之一。下一步,课题组将在7年制临床专业的学生中尝试CBL教学法的解剖实验课教学,探索在相对缺乏临床知识背景的学生中的实施CBL教学法的技巧,积累经验,扩大其适用范围。

神经解剖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合谷;口面部解剖;红外热像图;脑电成像;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049-02

针灸医家总结出 “四总穴歌”,即“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的针灸诊疗规律。而“面口合谷收”,就是面口的疾病可以通过针刺合谷穴来治疗。现笔者进行综合,从中西医方面将“面口合谷收”机理现有成果加以整理和完善。

1机理阐述

11“面口合谷收”的经络学说内容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其定位是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相当于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面口合谷收”是指合谷穴对面口疾患有重要的治疗作用,腧穴的主治特点包括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合谷穴治疗面口疾病是其远治作用,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因此“面口合谷收”与经络学说的内容相符合。

12合谷穴与口面部的解剖学基础

《正常人体解剖学》[1]中合谷穴的结构:①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②皮下组织。内有数条外侧皮神经通过,均为桡神经浅支分出的皮支。③第一骨间背侧肌。该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④拇收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⑤针斜刺背侧为拇长伸肌腱,由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针斜刺掌侧为拇收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十五教材《神经解剖学》[2]中,尺神经源于臂丛的C8~T1,桡神经源于臂丛C5~T1,即合谷穴神经源于臂丛神经。而口面颊部无论是运动还是感觉神经都为颅神经所支配。

13合谷穴、面口部与大脑中枢的联系

魏海峰[3]等采用了美国ESI-128脑电成像系统,发现了在针刺合谷时,除相应的对侧体感区外,大脑皮层也会产生反应,说明针刺合谷穴在大脑皮层能引起复杂的反应。

陈淑莉通过用生物素标记[4]可发现合谷穴区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颈髓;而来自口面部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fos蛋白表达也证明合谷穴和口面部均可影响到颈脊髓背角等结构的神经元。证明合谷穴和口面部均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

陈凤英[5]和韩俊洲[6]分别用针灸方法针刺健康者和面瘫患者的合谷穴,结果据发现在中央前回有信号增高,而后者的信号增高范围比前者更广,考虑为在病理状态下合谷穴具有更显著的疗效,这进一步印证了“面口合谷收”在大脑的联系。

14针刺合谷穴对面部温度的影响

李顺月等人[7]运用医学红外热像技术,观察了健康成年人针刺合谷穴前后面部温度的变化,发现针刺合谷穴主要能使鼻区的温度产生变化,这与经络学说的内容不谋而合。而人体体表的温度也产生了变化,这可能与针刺后面部的交感神经抑制引起的。

2主治五官疾病的经络机理及临床运用

合谷穴主治五官疾病的机理可用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一句话来概括。由于手阳明大肠经上头面, 所以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可治疗手阳明大肠经所及的颊、咽喉、下齿、口、鼻等病, 属于循经远取法 [8]。

合谷为治疗眼病特效穴。合谷适用治疗发病急、邪在表的眼痛。《针灸学》中用于治疗目赤肿痛、麦粒肿等。常配伍局部穴位精明穴、太阳穴宣泄患部郁热。还可取远端穴位光明。

可用合谷来治疗鼻部疾患。常与合谷穴远近结合,以清泻大肠经热邪。也可与列缺表里经配穴来清泻肺热。再取局部穴位如印堂穴、通天穴。

合谷穴也可治疗咽喉病。手阳明经与咽喉部有直接联系,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咽喉为肺胃之门户,依据“同名经穴,治同名经病”的原理,泻合谷能清肺胃之热。临床常与曲池、少商(肺经之井穴)、内庭(脾经之井穴)等配合。

合谷穴为治疗牙痛之要穴。合谷为远部取穴,可配局部穴位大迎、颊车、下关穴。

顾氏[9]用“四关”穴通过泻发操作治疗厥阴头痛效果显著,“四关”穴还是治疗高血压头痛的常用穴位[10]。

3总结

“面口合谷收”一直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准则之一,根据现代解剖学、神经学及红外热像、脑功能磁共振、脑电成像、生物素标记及Fos蛋白表达等现代技术能表现出合谷穴与面口部的联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清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严振国,杨茂有正常人体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96

[2]白丽敏神经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5

[3]魏海峰,孔健,尚红燕,等电针左合谷穴体感诱发电位17~60 ms成分时-空衍变规律的研究[J]针刺研究,2000,25(2):112-116

[4]陈淑莉,晋志高,景向红,等电针“合谷”和“四白”穴对大鼠孤束核胃相关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6,31(1):46-49

[5]陈凤英手法针灸合谷穴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厦门: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7: 19-21

[6]韩俊洲,徐海波,唐宏图,等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3):336-340

[7]李顺月,张栋,王淑友,等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温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9,29(增刊):57-59

[8]荆艳君,黄冰林 合谷穴为主治疗五官科疾病浅析[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8, 4(7):34

[9]顾建云四关穴治疗厥阴头痛24例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2(1):46

神经解剖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PBL教学;教学效果

近年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1],但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研究生教育需要注重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仅依靠课堂基础教学会造成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PBL教学模式引入《运动解剖学》研究生教学中,针对骨外科研究生及人体解剖学专业研究生探索一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课题组通过对2010级、2011级选修《运动解剖学》的研究生中开展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探讨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其效果,为扩大研究生各学科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级40名(对照班)、2011级48名(实验班)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均于第二学期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运动解剖学》,2010级研究生采用传统教学进行教学,2011级研究生每8名同学为一小组,共分6组,实施PBL教学。两年级均为同一老师授课、均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学生,持续时间均为48学时。

1.2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讲授+标本操作;实验班采用PBL教学,具体步骤:①教师根据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设计案例,案例教学目标与理论授课内容相互补充,基础与临床结合,包含学习目标、运动系统标本操作、具体临床应用及常见手术病例的手术方案;②小组同学制定学习计划,查阅收集资料;③小组讨论,查阅收集资料撰写相关科学论文、相关信息共享,分析标本操作中观察及常见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等,由1名研究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④集体讨论,论证研究,分别总结,最后由教师综合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或难点问题进行解答,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

1.3教学效果评价 为公正客观和实事求是地评价PBL教学效果,我们对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在定性评估上,采用匿名的调查表及调查问卷对PBL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在定量评估上,通过标本操作、撰写综述及闭卷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在PBL教学过程中和结束后,征求学生对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教研室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1.4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考核成绩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值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问卷调查 多数研究生对PBL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查阅文献并撰写相关论文。课后问卷调查统计,实验组85%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能锻炼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外科等常见疑难问题的能力,紧扣扎实基础、服务临床,教学效果好;10%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的讨论及查阅资料占用太多时间,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效果不明显。

2.2两组标本操作能力及撰写科学论文水平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无论在标本操作能力方面,还是在撰写科学论文的方面,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照班与实验班考试成绩比较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主观理论考试成绩差距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案优化选择的成绩,PBL教学班级的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BL是一种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新的教学模式。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它以"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代替传统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2]。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实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方法。

3.1 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在PBL整个教学活动中,主体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运动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的知识点相互渗透,通过提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讨论及实验论证、教师归纳总结等,将基础与临床课知识点的衔接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知识整合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教师"一言堂的讲授",学生学习起来缺乏情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无法发挥,合作学习、创新精神的能力严重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3.2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究生在学习《运动解剖学》之前,均在大学本科时期的学习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并通过临床1年的实习,部分研究生同学尚有1~2年的工作经历。在开展PBL教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涉及到运动系统的骨性结构、沟管孔裂等标志、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肌肉的配布及各肌性标志等方面与临床外科常见手术入路的选择、相应疾病的关联上。把运动系统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整合起来,达到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2011级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开展PBL教学试验,经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在我院研究生《影像解剖学》、《头颈解剖学》、《脉管学》等教学中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广。

3.3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PBL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PBL教学时,学生还需花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讨论,导致学生在课前准备的时间远远多于传统式教学[3]。他们对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床知识了解不一致,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惠雪枫,李小记,王航辉,等.PBL教学法引入神经解剖学教学[J].解剖学杂志,2008,31(4):602-603.

[2]周淼.浅谈PBL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1):62.

神经解剖学论文范文第4篇

国际知名神经解剖学家、第四军医大学李云庆教授,曾被日本解剖学界誉为“肩负21世纪中国解剖学界历史使命的人”。从进入科学研究的神圣殿堂起,他的科研人生便与“疼痛”结下了不解之缘――

30岁出国留学,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拿到博士学位;34岁破格晋升为教授;35岁作为第四军医大学先进典型人物张华的同学、学员二大队的先进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作事迹报告,教授、博导、全国重点学科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集于一身;39岁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5岁晋升为三级教授,并当选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

48岁,他迎来了人生中的辉煌时刻――他与胡三觉和陈军及其团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慢性痛是一类疾病

“痛”是指对人身体有威胁的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不愉觉。现代医学中所谓的疼痛(pain)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痛觉可作为机体受到伤害的一种警告,引起机体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

20世纪30年代起,人们开始逐渐对疼痛有了新的认识,现代意义上的疼痛研究也自此开始。在现代医学领域,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包括感觉、情绪、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现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作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

疼痛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急性痛是身体遭受伤害或器官出现问题的报警先兆,不仅能提示人们及时躲避伤害,还能够帮助医生据此判断病因所在,因此,被称作“好痛”。慢性痛通常指在急性组织损伤消退后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的疼痛,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慢性痛可以是某个内脏器官疾病的一个症状,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主症。常见的慢性痛主要包括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关节痛、癌痛、偏头痛等。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错综复杂,而且丧失了报警的价值,只是给机体带来痛苦和折磨,因此又被称作“坏痛”。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2年提出“慢性痛是一类疾病”的论断,而不是大多数人以往认为的,疼痛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症状!

在全世界人口中,约30%的人患有慢性痛。据2007年的《新华日报》记载,中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的慢性痛患者,目前这个数据应该已经翻倍,数量还在逐年增加。痛症也已经被原中国卫生部列为中医急症攻关项目之一。

――那么慢性痛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呢?

有人把慢性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

风湿性关节炎、癌痛、腰腿痛……慢性疾病慢慢折磨着人的身体、意志力,治又治不了,死又死不了,病人相当痛苦,甚至痛不欲生。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从特定职业到目前的上班族、电脑族,它成为人群最广、发病率最高却最隐密的“癌症”!

需要强调的是,在长期的疼痛刺激作用下,慢性痛可以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使疼痛疾病的进展愈加难以控制。而及早控制疼痛,至少可以延缓这一过程的发展。

对患者而言,慢性痛不仅仅是一种痛苦的感觉体验。它一方面是机体面临刺激或疾病的信号,另一方面又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研究显示,慢性痛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躯体和社会功能,使其无法参与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剧烈的或长期的疼痛若不能及时控制和缓解,会引起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尤其是脑的高级功能(学习、记忆、认知、情绪、睡眠等)异常,并导致免疫力低下而诱发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工作能力丧失、人际关系破坏、人格改变和药物成瘾等,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重度抑郁,导致自杀行为。

常见的慢性痛主要包括炎症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其中,神经病理性痛是指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占到了各类慢性痛的3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发病机理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神经病理性痛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性医学难题和热门问题。

30年攻坚疼痛机制,旨在“不痛不痒”

上世纪90年代初,李云庆学成归国,他将科研方向主要集中在痛信息传递和调控机理的研究上。

他说,疼痛研究的目的就是阐明机制,为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而他,也遵循这一终极目标孜孜不倦地奋斗着。

疼痛按照其发生的部位可分类为躯体痛和内脏痛。至今人们对躯体痛的发生和痛信息传递途径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机体内还存在对痛信息的传递进行调控的系统,阐明该系统的组成并调动其发挥作用,则是启动机体本身潜能、减少镇痛药用量、达到镇痛目的的一条捷径。

与躯体痛相比,来自内脏器官的病变所导致的内脏痛具有定位不准确、诱因多、神经传递途径复杂、常常伴有牵涉痛和影响高级脑功能的特点,尤其是位于盆腔的内脏器官的痛信息传递和调控通路尚未阐明。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通过针灸、按摩体表穴位等手段治内脏疾病的科学机理也尚待揭示。

李云庆及其率领的团队一直致力于脑内具有内源性镇痛作用的中枢下行抑制系统的研究,并通过建立以膀胱、直肠为代表的盆腔器官内脏痛模型,研究盆腔内脏痛信息的传导径路,寻找传递躯体信息和内脏信息神经纤维的共同终止位置,观察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为牵涉性痛、中医的“内病外治”和针刺镇痛提供依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0余年耕耘不辍,站在前辈的肩头,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瞄准神经病理性痛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以创建动物模型为突破口,他与胡三觉教授、陈军教授等合作者们完成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不仅使他们终于站到了科研人生舞台的最中央,而且成为本领域蜚声国际的知名专家。

该成果提出的“两个创建、四个首次”,标志着我国在神经病理性痛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两种能够分别模拟神经病理性痛不同临床表现的动物模型,为研究神经病理性痛和制定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上最早发现了下行抑制系统的镇痛作用,揭示了以针刺镇痛为代表的中枢镇痛的关键神经机制;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脊髓内与躯体痛和内脏痛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的局部神经环路、神经活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内脏感觉信息的中枢传导通路,完善了痛信息在脊髓水平的传递和调控机制。

该系列研究成果对于阐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机制、开发新的镇痛药物和合理治疗疼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仅如此,该研究项目先后在国外SCI期刊108篇,被Nature等国外期刊他引1027次;有关成果还被写入国际著名疼痛学教科书Textbook of Pain和权威专著Science of Pain。

目前,李云庆教授的研究重心不仅在痛,而且又在痒觉信息在脊髓以上脑结的传递与调控机制及其与负性情绪(焦虑、抑郁)的关系方面开展了研究。

李云庆教授说,慢性痛作为重要的躯体和心理上的应激源,可导致脑功能的持续紊乱及脑结构的逐步损害,势必诱发或加重精神痛苦,或使抑郁成为慢性痛体验的直接后果及其固有的一部分。大约40%~60%的慢性痛患者都伴随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其中尤其以抑郁最为严重。一方面,慢性痛诱发的抑郁会进一步加剧疼痛,形成“疼痛-抑郁-疼痛”的恶性循环,严重干扰慢性痛的治疗;另一方面慢性痛诱发的抑郁情绪甚至导致严重自杀倾向,慢性痛患者的自杀倾向是其他人的好多倍,社会危害非常严重。在高级中枢的大脑皮质内,既与慢性痛又与情绪反应有关的区域主要是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 ACC)和岛叶(insular cortex, IC)。关于痛刺激对ACC与IC神经元突触传递可塑性的影响以及慢性痛与情绪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尚有许多谜团等待揭示。

开展慢性痛状态下,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痛(情绪波动更为明显)状态下ACC或IC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可塑性的变化及其与情绪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对于揭示慢性痛和情绪变化的发生机制和规律探讨,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慢性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这种考虑,李云庆教授的课题组开展了“慢性痛晚期前扣带回兴奋性突触传递可塑性变化的机制研究”和“慢性痛状态下岛叶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可塑性变化的机制研究”,目前两课题均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貌似同源、细究甚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对痛的追根溯源以及对痒和痛传统认识的迥异,让李云庆教授意犹未尽地将探索的触角也指向了痒。

目前,对于痒觉信息的传导通路来说,很多尚属于待开垦的处女地,尤其是缺乏脊髓以上水平的特异通路及其细胞和分子的机制研究。2016年李云庆教授团队开展了“痒觉信息在脊髓以上中枢传递和调控的环路及其机制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于揭示痒觉信息传递和调控的机制、指导对慢性痒的临床治疗和新型止痒药物的研发都非常重要。

30余年追根疼痛机理,探究镇痛机制,李云庆教授的终极目标说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彻骨痛痒消弭于无形,让广大病患“不痛不痒”。

人物简介

神经解剖学论文范文第5篇

1.1药学心理学具有更加广泛的专业知识

药学心理学必须掌握相关专业药学知识外,还包括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心理障碍,药物滥用,儿科及老年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药学心理学专业的课程包括6个领域:神经药理学,毒理学,社会行为药学,包括研究和诊断中所应用的评估方法,药代动力学,药物化学和药剂学。这些涉及到3大知识体系。心理学药师必须对神经系统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必须掌握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以及神经药理学知识。

1.2物理学和化学知识

一些心理疾病的评估技术和物理疗法需要物理学的先进知识和实践,包括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地的测量,受体结合的鉴定,疾病状态的体表标志,脑波记录,大脑成像技术和电惊厥的技术等也是心理学药师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另外,还必须掌握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知识。

1.3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知识

对药学心理学的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药物治疗技术,环境和心理社会压力,心理学测试等知识及在诊断疾病和评估效果时采用的评价方法等。同时,对心理学药师来说沟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必须把药物信息传递给患者和其他专业人员,提高患者的认知,减少患者用药时的抵制心理,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增加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2心理学药师的专业能力构成

作为一名心理学药师必须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交流沟通能力以及综合技能。包括:①根据基础药学知识,如精神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判定治疗结果的能力。②获取及传递患者的医疗数据有效信息的技能。③使用计算机检索工具,获得新知识信息的能力。④分析和评价药学文献的能力,确定其合理性。⑤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能力。⑥有效沟通的能力。⑦能熟悉与临床研究有关的法律和伦理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

3心理学药师的作用

在不同的岗位以及对不同的患者,心理学药师的责任各不相同。但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以精神病理学和药理学为基础,收集相关患者的临床数据加以解释,并对其的诊断与治疗提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②对相关医学,药学文献进行评估,综合整理出确实可行的治疗方案。③对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药物治疗的教育和专业咨询,加强沟通,以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药师良好的形体素质可发挥治疗的暗示效应.。整洁的环境、良好的形象、贴切的语言、专业的动作神态能够拉近药患双方的心理距离,赢得患者的信任,积极肯定的语言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应过程。④开展临床查房,与治疗体系的相关人员进行药物治疗的有效沟通,设计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⑤从事学术交流,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4结论

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日渐提高。药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临床药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心理药学的新颖性,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药学专业人员的高度重视,而它本身也还有些不完善之处,因此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发展中国的临床药学事业,提高药物治疗的整体水平,使心理学药学在我国得到推广与发展[3]。

神经解剖学论文范文第6篇

1.1药学心理学具有更加广泛的专业知识药学心理学必须掌握相关专业药学知识外,还包括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心理障碍,药物滥用,儿科及老年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药学心理学专业的课程包括6个领域:神经药理学,毒理学,社会行为药学,包括研究和诊断中所应用的评估方法,药代动力学,药物化学和药剂学。这些涉及到3大知识体系。

1.2生物学知识心理学药师必须对神经系统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必须掌握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以及神经药理学知识。

1.3物理学和化学知识一些心理疾病的评估技术和物理疗法需要物理学的先进知识和实践,包括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地的测量,受体结合的鉴定,疾病状态的体表标志,脑波记录,大脑成像技术和电惊厥的技术等也是心理学药师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另外,还必须掌握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知识。

1.4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知识对药学心理学的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它包括药物治疗技术,环境和心理社会压力,心理学测试等知识及在诊断疾病和评估效果时采用的评价方法等。同时,对心理学药师来说沟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必须把药物信息传递给患者和其他专业人员,提高患者的认知,减少患者用药时的抵制心理,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增加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2心理学药师的专业能力构成

作为一名心理学药师必须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交流沟通能力以及综合技能。包括:①根据基础药学知识,如精神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判定治疗结果的能力。②获取及传递患者的医疗数据有效信息的技能。③使用计算机检索工具,获得新知识信息的能力。④分析和评价药学文献的能力,确定其合理性。⑤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能力。⑥有效沟通的能力。⑦能熟悉与临床研究有关的法律和伦理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

3心理学药师的作用

在不同的岗位以及对不同的患者,心理学药师的责任各不相同。但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以精神病理学和药理学为基础,收集相关患者的临床数据加以解释,并对其的诊断与治疗提出自己的意见及建议。②对相关医学,药学文献进行评估,综合整理出确实可行的治疗方案。③对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药物治疗的教育和专业咨询,加强沟通,以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药师良好的形体素质可发挥治疗的暗示效应.。整洁的环境、良好的形象、贴切的语言、专业的动作神态能够拉近药患双方的心理距离,赢得患者的信任,积极肯定的语言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应过程。④开展临床查房,与治疗体系的相关人员进行药物治疗的有效沟通,设计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⑤从事学术交流,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4结论

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日渐提高。药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临床药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心理药学的新颖性,在中国还没有得到药学专业人员的高度重视,而它本身也还有些不完善之处,因此要求我们立足于实践,发展中国的临床药学事业,提高药物治疗的整体水平,使心理学药学在我国得到推广与发展。

神经解剖学论文范文第7篇

我国疼痛医学起步较晚,很多医院无专门的疼痛科室,少数设有疼痛科室的医院从事疼痛诊疗的医师也基本来自麻醉等其他专业,大部分未接受过系统的疼痛诊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2]。针对这一问题,2007年原国家卫生部227号文件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为患者提供专业疼痛诊疗服务。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没有专门的疼痛医学专业,将部分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合格的专门从事疼痛诊疗的专业人才十分必要。而现行医学本科教育尚未将疼痛医学划为本科生的必修课,部分院校仅将其列为麻醉专业的辅助课程,不但面临专业教材缺乏、学时不足的困境,更紧迫的是疼痛医学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疼痛医学教育,培养合格的疼痛医学人才,国内外均没有成功的教学模式可供参考。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联合各附属医院从事临床疼痛研究的研究生导师开设疼痛医学课程,取得很好效果。

2开设疼痛医学选修课程

对有兴趣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疼痛诊疗课程教学,有利于对他们集中进行疼痛学理论知识培训,为将来从事疼痛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现行本科生的医学教育尚未将疼痛医学划为必修课,缺少系统性的疼痛医学基础教育,虽然“疼痛”一词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中都有涉及,这些课程偏重于生理性疼痛产生的传导通路和细胞分子机制,远不能对临床病理性疼痛的机理、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系统介绍[3]。即便是在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不同专业医学生的疼痛课程教育所用学时十分有限,例如口腔专业15小时,药学专业13小时,护理专业31小时,康复理疗专业41小时,远不能对临床病理性疼痛的机理、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系统介绍。专业教材缺乏、内容的简单重复、蜻蜓点水式的介绍等问题使现有教学内容和模式难以适应疼痛医学的发展需求[2]。首都医科大学较早在研究生中开设了《临床疼痛生物学》选修课程,每期选修学生20-30人,36课时,内容包括疼痛学说发展史、疼痛机制、疼痛流行病学、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分娩痛治疗、头面部疼痛诊疗、慢性内脏痛诊疗、疼痛外科治疗及疼痛神经调控等。疼痛专门课程的开展使研究生对疼痛理论有了扎实的掌握,对临床疼痛治疗理论和操作有了全貌性的理解,坚定了他们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信心。我国疼痛医学教育应该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通过调配师资、完善教材大纲和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等综合手段,形成疼痛医学专业化教学体系,使有兴趣的研究生能接受正规的、系统的疼痛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于毕业时即已初步具备疼痛专业的能力,再经过2年~3年的临床实践培养,可以达到疼痛专科医师水平[4]。

3制定合理的临床培训计划

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不是单一因素的疾病,其发生可以累及整个神经系统,甚至引起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系统的异常,许多疾病如风湿、关节炎、骨折、溃疡病、糖尿病、中风和癌症等也可以引起慢性疼痛。疼痛医学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性特点,所涉及的学科包括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介入科、肿瘤科、康复科、老年病科等等[3]。另外,长期慢性疼痛可引起恐惧、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情绪认知问题,而这些因素又可以使疼痛复杂化。因此,疼痛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名合格的疼痛科医师应当接受正规的疼痛医学教育培训过程,学习内容除了涉及基础医学知识、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学、麻醉学、药理学等重要课程外,心理咨询、康复理疗等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也必不可少。因此对于有志从事临床疼痛诊疗的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应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使他们有机会在麻醉科、神经内外科、骨科、康复科、肿瘤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轮转,使他们能够熟悉各科病历书写,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他们的临床诊治技能和与患者的交流能力[5]。在美国,麻醉住院医师完成训练后需再接受2年~3年的疼痛治疗临床培训方能独立从事疼痛诊疗工作。因此,对未来有志于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建立区别于未来专门从事麻醉工作的研究生的临床培训和轮转计划,加强在疼痛临床诊疗能力方面的培养。

4加强科研能力培训

疼痛医学是一门新的学科,需要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来支撑。目前,疼痛医学领域里,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相对脱节,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科学认识。构建完善的疼痛医学科学知识体系是目前应当解决的突出问题。对有志于从事疼痛临床工作的麻醉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高强度的科研培训有利于加强这些未来的疼痛医师的科研能力,使他们一开始头脑中就形成牢固的基础-临床知识体系,形成由基础理论到临床分析的思维习惯[6]。当前临床慢性疼痛还有诸多问题没有攻克,其中的瓶颈问题是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治愈手段。因此,经过严格科研培训锻炼出来的高级疼痛医学人才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更能够促进对临床慢性疼痛机理的深度理解,为探索出新的行之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案创造条件,并最终对疼痛医学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疼痛医学在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等问题上相对滞后。通过聘请国内外一流的教授对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疼痛前沿知识及论文设计讲座,定期组织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有创新性的论文进行讨论和分析,发挥导师群的指导优势,发挥研究生及导师群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在疼痛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7]。

综上所述,疼痛医学已经成为紧迫的社会需求,科学规范的疼痛医学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势在必行。疼痛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而且较早就有了疼痛医学和疼痛科的专业组织架构,现在国内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逐渐都建立了独立编制的疼痛科,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进一步规范疼痛医学的教育和专业培训,以及与疼痛相关的多专业、多学科的密切合作,推动我国疼痛医学的良性发展。

神经解剖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实验教学改革;实验环境;教学方式;实验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101-02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reform in human anatomy experimental teaching

ZHAO Xiao-hua, LIU Jun-ling, WANG Jin-ping

(Department of Human Anatomy,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42, China)

[Abstract]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human anatom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How to carry out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better, to adapt them to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our college, the experience in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are talked about.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Teaching methods; Examination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它属于形态学范畴。实验教学在解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解剖实验课,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辨认和识别、活体触摸,建立起形体概念,形成形象记忆。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实际解剖操作来培养人文精神、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解剖学实验教学,使其适应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人结合我院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体会。

1改善实验环境与条件

1.1实验室环境建设

提到尸体解剖,人们自然与“恶心”的福尔马林味道联系在一起。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校共有12间解剖实验室。每间实验室配置了多功能解剖实验台3台,壁扇4台。实验室均安装了2台高效向下、向外排气装置。并定期清扫实验室,始终保持其清洁、宽敞、明亮,使福尔马林味降到最低,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1.2实验室标本建设

我校根据解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注重解剖标本“分类制作、综合利用”。每次上课我们充分保证实验标本的质和量,并注意知识横向、纵向联系。例如,在实习呼吸系统时,要将胸廓同时展示给同学,加深了同学们的感性认识。每次实验课后,实验人员要对标本进行量和质的检查,对破损标本有计划进行修补、制作和补充;还有效利用动物解剖来弥补尸体标本的不足,例如,在学习眼球时,固定过的尸体标本无法观察到无色透明的角膜、晶状体的真实形态,通过让学生亲自解剖新鲜的牛眼,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我校还用模型、生物塑化标本仪代替了部分尸体标本,达到更直观的效果。

1.3多媒体使用

我教研室配有6间数码互动实验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实验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和理想的技术手段。借助多媒体,不仅使标本更加直观,实现共享,还可以做动态演示,用Photoshop、Flash等工具进行二次加工,把想象的东西视觉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再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对照标本或模型辨认相关结构,既有看得见(动态)的,又有摸得着(静止)的,有利于学生从感性、局部的认识向理性、整体的认识转变。并组建解剖学多媒体教学网站[1],既方便学生课外自学,可以解决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

1.4实行实验室和标本陈列室开放制度

形式采取定时开放和预约开放两种,并安排老师进行辅导和答疑,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观察标本和模型,增加了学生动手观察的机会。在自愿的前提下,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制作标本,锻炼实际操作技能,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也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

2 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不是要学到多少知识技能,而是要学会学习。因此,解剖学实验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减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

2.1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师提要求示教学生再观察教师小结”的教学模式呆板,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效果不太理想[2]。我们把“学导式”教学法引入了实验课教学中。通过“教师提出目的要求学生预习、查阅资料分组观察并讨论学生讲解教师小结、评估”,把教师由讲述人转变为引路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促进与提高,极大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2.2重视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

在课余和双休日时间,开放实验室,增加实验教学的时数。教师将人体某些局部设计成综合性实验或者结合临床应用选择合适课题设计成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进入实验室对尸体标本进行操作、观察、研究和论文写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重视实验考核

实验考核是对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掌握实验内容的测试,不应削弱还应加强。我校采取实验课成绩单列制度,实验课成绩不及格,本门课程也不及格。实验成绩包含平时的学习态度、实验技能、实验报告及结课后的标本考试。根据我校实验室的客观条件,探索出一套解剖学实验考核的形式和方法――“抽签式”标本考试。教研组人员集中讨论。将所有考核内容分解搭配,组成内容不同、难度相当的题卡。建立一套完整的标本试题卡电子题库。考试中由学生随机抽卡,在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根据卡上的题目,让学生辨认、找出指定的器官或结构10个,时间10分钟。要求学生单独进行,寻找准确的结构,指认正确位置和形态。由监考教师确认后,当场打分,力争做到客观、公正、公平、有效。

我们通过以上措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了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从而提高了学习实验技能水平,为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型、实用型人才做了一些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楠,杨桂姣, 宋岳涛. 数字神经解剖学图像数据库的构建与资源共享[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8(1):11-13,39.

[2]李娟, 刘志香. 合理分配实验课堂时间,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119-120.

神经解剖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双斑蟋尾须腹末神经节

1、引言

1.1神经投射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近年来对昆虫神经系统的研究发展较快,国内外学者应用许多染色方法对昆虫进行形态组织学的观察。一般应用的材料有2种――荧光着色剂、金属盐和酶。我国常用的染色方法为Nissl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前者是用碱性染料对神经组织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神经元胞浆含有核糖核酸,并以Nissl小体形式存在;细胞核则不同,其中染色质较少,故染色浅。本研究继续研究尾须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腹末神经节的投射并可以清晰的观察出其轴突走向。

2、材料和方法

尾须神经节投射的组织学研究应用氯化镍逆行染色和银增感染色法。

(1)氯化镍逆行染色

为了研究双斑蟋尾须脑神经元的分布及形态,对其腹末神经节进行氯化镍逆行染色。具体方法如下:解剖双斑蟋,将蟋蟀肢翅剪断,用剪刀将背部剪开,露出腹末神经后,将要染色的神经束剪断。神经束的切断,使用特别的小剪刀,小心剪断。要使被染色的神经数减少,在神经束的基部用玻璃微电极的尖端多次刺入,使通过神经束的部分神经轴突切断。把细塑料小管尖端熔化弄弯并用刀片削成斜坡状,保证小管中空,用1 mL注射器将管内注满氯化镍染色液。使装满氯化镍的塑料小管尖端与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将一端剥离的神经索末梢用玻璃钩搭在塑料小管的尖端有染液的部分,用锡纸包裹剩余神经索及脑神经节,以便减少神经节水分的蒸发和防止染液污染神经节表面,影响对神经元的观察;塑料管的另一端用橡皮泥固定于蜡盘的边缘,使其固定不动。为了防止神经节干燥,将制作完的标本放在大塑料盒内,在塑料盒内装少量水,并用大烧杯罩住以便减少蒸发。在室温下将上述实验完后的解剖皿放入底部放生湿纸的大盘上,再盖上盖,放入冰箱中(4℃),放置一个晚上后,或在室温约15℃条件下放置3-8小时后将标本取出,需要进行染色、固定、脱水、透明取出离子液管,将断端附近用昆虫生理盐水冲洗。

管中的液体用口吹气使之排出,残余液体用水洗净,待下次使用。将多余的神经束切掉,将神经节分离取出,移到放有昆虫生理盐水的瓶内。实体显微镜下,滴入数滴氯化钴溶液。边晃动液体边在显微镜下观察。直到发色适合为止,大约10-15分钟。随后用系列酒精(70%,80%,90%,100%)脱水分别10分钟。然后放入水杨酸甲酯中透明,透明后将标本放置于显微镜下,对其神经节内部神经的分布及走行情况进行观察及绘图。

2.1课题探究的意义

本实验通过从外部形态、扫描电镜的超显微结构观察和行为学实验以及神经逆行染色等多种实验技术对双斑蟋的尾须感器系统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探究,并结合近年来对双斑蟋触角等其他器官感受器的研究成果,更全面的揭示双斑蟋感受器结构特点。

3、结论

神经解剖学论文范文第10篇

鞠躬,著名医学专家,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及中国人民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是我国现代神经解剖学奠基人之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科学家,一辈子仅在瑞典进修了8个月,美国进修了6个月。他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在SCI论文,至2008年底被他引3600余次,曾应邀赴国外15个国家51所院校做学术报告60次。2002年曾应邀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他对研究生的培养非常严格,特别着重两个方面。入学伊始就对研究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科研道德不轨有三类:捏造(Fabrication)、篡改(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凡不轨者一经发现立即开除,不再给一次机会,因为诚实是科学家的道德底线,超越此底线者不配做科学家。其次是强调“科学面前人人平等”。西班牙有一位神经科学家,Santiago Ramón i Cajal,190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写了一本《对青年科学研究者的忠告》,第一条就是“勿对权威过分崇拜”。 鞠躬对研究生说,“崇拜权威并不错,‘过分崇拜’是指把权威的言论作为判断正理的标准。科学只承认事实和逻辑,不承认权威。你我在科学面前是平等的,不必,也不应该唯我的意见是从。对我的实验设计或结论,如有异议,可以公开地和我有根有据地争论,只要有理,正确, 我接受你的意见并据此修改。凡是能这样做的,我认为是有出息的研究生。” “科学面前人人平等” 已成为他科研团队的风气。

脊髓损伤主要由交通事故、坍塌等的挤压、高处下坠等造成,其治疗是两个世纪以来的难题,严重者终身残疾,如我国的桑兰、美国的超人等,而其发生率又很高,美国每年有1,2000 起,我国每年60.000起(不完全资料),但无有效的治疗。因其重要性,近十几年来,他集中精力研究究脊髓损伤修复。最近他提出了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的新概念并付诸临床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疗效,30例全瘫患者经治疗后全部获得了一定的步行功能。在伤后4 - 14天期间手术效果最好,是最佳手术时间窗。在此手术窗内接受手术的患者70%可借拐杖或更好地步行,31%可无需任何支撑自由走行!此手术还需做大量提高疗效、分析机制等的研究,但脊髓挫伤治疗的基本原则已解决。

他有两条用于自律的座右铭,一条是:“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这是在他1991年当选为科学院院士后(当时称学部委员),同事戏言:老鞠,院士是最高学术荣誉,到头了。他立即写了上述的一条。

另一条是他感到他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有不少长期未改的,乃写了“痛己之不足”,并注:一个人认识自己的不足不太困难,唯有感痛才能有进步。

近年来他喜欢给青年的题词是“喜看陈舟侧畔前帆过”,套用了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诗句,改了一个“沉”字并附说明:我本姓周,“陈舟”即我“老鞠”也。

上一篇:农村产权制度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会医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