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管理

时间:2022-10-30 01:09:59

浅谈校园管理

摘要:从学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分析,校园管理并不是管得越“花”越好,不能为了“特色”而上“特色”项目;更不能将教师员工、学生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积极努力推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以“理”治校以“法”服人。

关键词:禁忌; 以人为本;校园文化;“理”顺 ;“法”治

校园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管理与企业管理即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殊性。现以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的经验来与同仁分享。

校园管理的禁忌:

禁忌之一:管得越“花”越好

近几年来,特色成了学校的时尚用语,学校的管理特色也成了新的“亮点”。一些学校及校长为了在管理上多创工作特色,常常不重视常规管理,只重视“时尚管理”,昨天一个新花样,今天一个新举措,弄得教职工无所适从,搞得学校难以稳定发展。

学校管理充满着“变数”,学校管理需要与时俱进,聚众人之精华,但学校管理不能为新而新、为特色而特色,不能搞得太“花”太浮。花样太多且变化不定,是管理不成熟的表现。学校管理的基本骨架就是常规管理,常规管理往往蕴藏着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它是学校形成特色的基础和前提。常规管理犹如一片沃土,学校管理犹如一朵鲜花,如果没有常规管理这片沃土,学校特色这朵鲜花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作为一个校长一定要在管理上有几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还要注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学习别人的经验要重在能补己所短、为己所用,切不可见“佛”就拜,见“经”就搬。学习别人的经验,应着眼于“学精神”,而不是着力于“学形式”。

禁忌之二:管得越严越好

在不少中小学,管理很严,进门签到,下班签走,少签一次,就罚款多少。一些教师为了躲避罚款,有的先到校签到再溜出去办事,有的就干脆请别人代自己签到。又比如,不少学校要求所有教师一律实行坐班制,即使大家没事坐在一起聊天也行,如果离开一步,就算违纪。再比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际是考试分数),不少中小学都采取“金钱管理法”和“端饭碗管理法”,如规定教学成绩在全县或全乡提高了多少个名次就奖多少钱,下降了多少个名次就罚多少钱;教学成绩居末位者很可能被淘汰下岗。“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一种基本理念,以约束人、制裁人为主要特征的“刚性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现代学校管理应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化。柔性管理是一种关注人、研究人、服务人、激励人、发展人、弘扬人的本性的管理模式。作为校长要力求管而有理、管而有效,千万不可简单行事,盲目搞“一刀切”,要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地抓好管理。比如,当自己学校中的绝大多数教职工素质较好,能胜任工作时,校长应以“民主型管理”为主,要尽可能尊重教师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有“人身自由”和心理目标追求。

笔者以为现在校园管理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新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不仅应当成为指导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应当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准则。

教育以育人为己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面临着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并为其服务的问题,而且面临着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创新的问题。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是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当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首先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动中,人无疑处在中心的位置。一方面,教育肩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是根本”理念的使命,使他们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应当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把维护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发挥,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大学之为大学,不是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见物不见人”的教育,只能是失败的教育。

其次,要创建以做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毫无疑问,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是实现和完成个人的社会化,使个人成为完整、合格的社会成员。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无非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会做事,一是学会做人。前者主要是生存及劳动经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后者主要是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

二、积极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态、制度形态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并代代相传。学校文化从分类看有理念文化和具体文化。理念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等;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它不仅涉及人的行为,而且从价值观这个深的层面引导人、塑造人,使人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从而学会怎样做人;它是智能发展的超越,不仅仅去具体地影响、规范人的行为,而且以高尚的民族精神培育人,促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重力打造班级特色文化。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应将班级文化建设上升到对学生成长起决定性作用高度来重视。

三、以理治校以“法”服人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做教师工作不仅要动之以情,更需要晓之以理。大的道理要讲清楚,小的道理也要说明白。凡事都离不开一个“理”字。教师最服的是理,而不是权;教师最怕的是理,而不是官,这是领导干部做教师工作时必须明白的“理”。办每一件事、做每一项工作,只要把其中的道理对教师讲清楚、说明白,思想就容易统一。这样,工作才能顺畅,教师才能顺心。有的领导干部做工作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强迫命令,硬性推进;对待教师的要求和问题,不是晓之以理,而是虚情应付,敷衍了事。久而久之,领导的威信降低了,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淡漠了,本来很好解决的问题就会变得复杂化,本应避免的矛盾也会出现,导致工作难以开展,事业难以推进。这就告诉我们,做好教师工作,不能强迫命令,而必须以理服人。一旦“理”顺后,心就储藏着力量,威力就非常大,容易把大家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坚实的凝聚力,一起努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校园,法即规章制度,恰恰某些校领导要求别人严苛,自身却遵章守制观念淡薄,在教师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权大于法的思想,决策不民主、不依法,处理问题不公正、不公开。从表面上看,工作做了,事情办了,实际上却留下了许多后患,有的甚至还会激化矛盾,造成学校工作的损失。

依法治校不仅体现着学校领导的水平,它更是领导者的责任。如果学校领导干部既做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又做规章制度的遵守者,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赢得广大教师的信任。

校园管理在当今看来,即是一种工作也是一门学问,须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上一篇: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下一篇:锚索与挡墙结合在高边坡治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