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学习不良儿童影响及干预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30 12:55:49

家庭因素对学习不良儿童影响及干预策略研究

摘 要:家庭是儿童教育最早、基本的执行者,父母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从父母评价的认知、教养态度和文化程度分析父母因素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提出在家庭环境中有效干预学习不良儿童的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学习不良;父母因素;家庭干预;儿童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44-02

学习不良(Learning Disabilities)一词于1958年由H.Thelander、J.Phelps和E.Kirk三人首次在《与轻微脑损伤有关的学习不良》提出。1963年,S.Kirk用它作为轻微脑功能障碍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等的“标签”,从此这一概念被人们广泛接受。近年来大量研究不仅关注了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技能,还从生态系统角度探讨学习不良学生与父母交往关系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

儿童的发展是从家庭开始的。儿童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获得最初的语言、生活经验和行为规范。本文通过分析父母因素,了解家庭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途径及结果,改善学习不良儿童的消极家庭因素,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身心发展环境。

一、父母因素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

日本学者诧摩武俊说:“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其别是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对于学习不良儿童来说,父母的评价、教养方式、 文化程度等都将明显影响他们,促进或阻碍着他们学习的提高和社会化的进程。

(一)父母评价的影响

1.学习不良儿童对父母评价的认知。学习不良儿童对父母评价的认知总体上比非学习不良儿童消极,主要表现:(1)从父母经常、严厉的抱怨和责骂中推知,自己的学业能力在父母眼中很差。(2)从父母日常表现出的消极态度和评价使孩子推知,自己一般能力也被父母看的极差。(3)由于父母日常的种种的表现,学习不良学生认为在父母看来亲子关系并不好。(4)觉得自己的外貌在父母眼中也很差。

2.父母对学业不良儿童的评价。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几乎认为自己的孩子事事不如人:学业差,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低,怀疑孩子的一般能力和亲子关系,甚至对孩子的生理外貌的评价也很低。父母的这种消极态度会无意间反映到言行中,使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业和发展受到影响。

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评价是极重要的参照物,亲子关系的消极认知会引起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评价降低,失去自信心和进取心,不利于其成长。

(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

父母不同教养方式使儿童继承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鲍姆林特(Baumrind)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三种父母教养方式: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按照鲍姆林特的标准,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介于专制型和权威型之间,更多倾向于专制型。中国儒家文化对传统家庭观的影响,以及社会激烈竞争造就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使其对子女的要求严格和苛刻。在此背景下,学习不良学生由于学业成绩不能达到父母的渴望水平,往往会得到各种惩罚,更加剧了其对自身的消极评价,阻碍了发展。Michaels等人运用Olson的家庭适应性和亲密性评估量表施测发现,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更可能是极端型,家庭的结构性和组织性较差,缺少沟通和交流。

1.对学业的影响。辛自强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家庭主要问题是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父母甚至不知道孩子的爱好和交友情况,并且家庭成员之间常常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许多学习不良儿童在学校里受到挫折,回到家里不仅得不到理解、支持,反而会遭受痛斥或漠不关心,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受挫。抑郁苦闷、焦虑不安的情绪会进一步分散注意力,削弱思考能力,降低学习动机。有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习动机在其认知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相关非常显著。学习效率的再次降低,学习成绩的再度恶化,势在必然。

2.对行为的影响。对儿童攻击性的研究证明,母亲教育方式中的拒绝性维度上的得分与儿童的攻击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张文新等,2006)。高拒绝性父母常常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或身体不适,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只是一味的拒绝,从而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引发其种种不良行为,如报复、攻击等。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极易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敌对、愤恨等消极情绪。这都是引发学习不良儿童问题行为的导火索,极易使学生形成不良品德,对其成长、发展不利。

研究发现,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对孩子的情感表达具有密切关系。也说明儿童消极行为特征有可能进一步强化母亲教养行为的消极倾向,而儿童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之间甚至可能形成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这在对学习不良儿童家庭教育的咨询与矫正工作中应特别引起重视。

3.对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多为放任型与专制型。放任型教育方式虽然会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对孩子压抑较少,但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用这一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多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严重者还会导致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往往在孩子心灵里留下阴影,使其心理发生畸变,个性发展走入误区,言语行为失常,对教师、校方乃至社会怀有对抗情绪。

(三)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

一般来说,父母的文化程度并不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但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的文化程度会直接或间接的发挥作用,尤其是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某些影响(忻仁娥,1989)。陶沙等人“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发现,母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对教育方式有显著影响。关颖、刘春芬进行的“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也表明了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的程度,是影响其选择教育方式的最主要因素。

父母的文化程度不仅通过对教育方式选择来对学习不良儿童施加间接影响,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俞国良等人的研究也论证了父母文化程度与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有着一定的联系,特别是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焦虑感和违纪行为等问题行为有较密切的联系。

上一篇:基于城市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的个体生态化建设... 下一篇:教育负担——农民通向富裕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