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学如何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

时间:2022-10-30 12:31:57

七年级历史教学如何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要采用角色扮演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情辩论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巧用资源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将这些方法运用于课堂,能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

关键词: 角色扮演 激情辩论 巧用资源 新课改精神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反思的重要性。反思三年成名师。

自新课改开展以来,我经常反思教学:是否配合了新课改的节拍,是否紧跟了新课改的节奏,在教学中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唯恐忘记了一个历史老师应尽的责任。下面简略谈谈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我是如何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的,以求教于各位方家,敬请斧正。

一、角色扮演法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何开启学生的思维?怎样充分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课堂上,我采用角色扮演法,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

如教学《活跃的学术思想》时,讲到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善于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课本小字介绍了孔子如何因材施教。学生看过后,印象平平。为此,课前我找了几个学生,排演了一幕话剧。让平时马虎莽撞的李智扮演子路,让一向谨小慎微的杨硕扮演冉求,让老成持重的邱宇饰演孔子。剧情是:一日,邱宇饰演的“孔子”端坐书桌旁,专心致志看书。忽然,李智饰演的“子路”捧着一摞书,从外面慌慌张张跑来,匆忙之中,几本书洒落于地,他手忙脚乱地捡书,再踉踉跄跄地跑到老师面前,上气不接下气地问:“老师,如果听说一个很好的主张,我应立即去做吗?”孔子合上书,悠悠地回答:“你家有父兄,应该和他们商量一下,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子路”叩谢过老师,退下。不久,杨硕饰演的“冉求”小心谨慎地走到“孔子”面前说:“老师,如果听说一个很好的主张,我应立即去做吗?”“孔子”说:“那当然要去做,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像这样,同一个问题,孔子怎么有截然相反的回答呢?历史上的公西华一头雾水,学生更是百思不得其解。然后,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观看表演。“孔子”意味深长地说:“冉求办事过于谨慎,常常畏缩不前,所以我要鼓励他,让他大胆地去做。而子路呢,性格比较莽撞,容易轻率行事,所以我要抑制他,让他审慎一些。”至此,不仅公西华,就是全班学生豁然开朗,彻底明白孔子的因材施教。

当然,适于角色扮演的内容还有很多。像《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在讲到赤壁之战时,让学生演苦肉计(黄盖诈降)一段,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激情辩论法

鲁迅先生说:“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陶行知先生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激情辩论最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最能培养学生动手搜集信息的能力,乐于探究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一举几得。

在教学《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时,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农业的发展。其中一个表现是扩大耕地面积。扩大耕地面积是通过开辟圩田、开垦梯田实现的。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课堂上展开辩论,为此我把他们分为正方、反方。正方的观点是:开辟圩田,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开辟圩田,弊大于利。为了一展辩论雄风,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上网查资料、采访老年人、去图书馆,询问老师,忙得不亦乐乎。课堂上,辩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正方观点:开辟圩田,扩大耕地面积,促进当时农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他们甚至举出些数字予以证明。而反方观点则认为:这种以开辟圩田为代价,扩大耕地面积的做法,从长远的观点看,破坏大片森林,破坏植被,破坏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还煞有介事地举出近几年沙尘暴天气肆虐人类,黄河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鲜活例子加以论证,颇有说服力。这样,真理愈辩愈明。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主动合作、探究,人人乐学、善学,完成教学任务,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易如反掌。

三、巧用资源法

这里的资源很广泛,一是图片(人物图、事件图、历史地图等)漫画和邮票,二是书中文字资料(大多在辅栏部分)及诗词歌赋等,皆和历史息息相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可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速度。从各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枯燥,也不单调,它无处不在,历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样,学生边学历史,边悟出学史的目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真正认识到:学史使人明智。

《秦朝的统一》这一课,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知识后,我们用下图予以总结。题目如下: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后,图中的人物第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识读下面三幅图片,正确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人物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古一帝”,他的名字叫什么?

(2)图2和图3反映了秦朝在哪些方面实行的措施?

(3)除了图中反映的措施外,秦朝还实行了哪些重要的措施和制度?

这样,通过用图片训练的方法,学生进一步理解秦始皇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千古一帝”。他政治上通过创立皇帝制度等措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通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当然,书中还有一些极重要的文字材料,非常能反映历史问题。

如《西周的建立》一课,P27辅栏部分:古人对西周政治格局的描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这个材料是说西周初年,通过分封,周天子的权力很大,拥有无数的臣民和无尽的土地,制作礼乐和征兵打仗都要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而到春秋时期,分封制的弊端日渐端倪,诸侯国的权力愈来愈大,直接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于是春秋争霸,战国争雄,王权无足轻重。通过两则材料对比,学生透彻理解封制:积极作用,巩固西周的统治;消极影响,导致王权衰微。再者,也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材料还有一些。如《商鞅变法》和《秦的统一》两课,辅栏部分: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史记・商君列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商鞅变法的目的:强国利民,而且只要能达到这种目的,不必效法古人,也不必遵循古代的制度,它表现了商鞅变法的决心。第二则材料可以看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而且志在必得,两则材料放在一起,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书中这样的资料俯拾皆是。

历史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书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分析历史,探究历史,让学生通过图片、材料,分析历史,感悟历史并掌握历史。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配合新课改的节拍,跟上新课改的节奏,巧妙体现新课改精神。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播放历史歌曲,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感知历史的魅力;也可以播放一些视频,直观再现历史;还可以朗诵一些诗词:“……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并和历史联系起来:“秦皇汉武”指哪两位帝王?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各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国家?“唐宗宋祖”又指哪两位帝王?他们对历史又作出怎样的贡献?像这样,诗词歌赋、邮票、漫画皆可反映历史。教学时,巧妙渗透到教学中去,一为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二为课堂教学更有文采,旁征博引,让历史课堂有血有肉,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接下来无论是教学,还是课堂管理,都会不无裨益,水到渠成。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七年级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精神,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各位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更希望,在历史教学中,大家都献计献策,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周国平散文.

[2]形而上学.

[3]爱因斯坦文集.

[4]川教版七年级历史课本.

上一篇:电网工程项目“一键式”转资初探 下一篇:把握学习策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