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高素质教育的优势探讨

时间:2022-10-30 12:25:47

构建和谐社会高素质教育的优势探讨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受“科技唯一论”的影响,高校在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备受吹捧的“校园社会化改革”。本文在简单介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内涵的基础上,对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方式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校 素质教育

1 引言

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党提出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执政目标和战略任务,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占据着知识、文化高地的当代大学生,无疑是担负此项历史任务的重要人才群体。本文主要以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如何推进此项改革工作的进程进行分析以讨论。

2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

所谓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通过环境熏陶、教育活动等方式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格因素,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水平,使学生成为具有思维能动性、独特个性特征以及向善境界的人才。

在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人文素质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具体来说,当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个性解放的同时,构建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2)对人生价值进行褒扬,追求理想的实现和自身的完善。(3)形成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人格与世界观。(4)坚持主体意识与理性原则的有机结合。(5)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6)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积极推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摇篮,高校所承担的任务并不仅仅是为经济文化建设培养生产工具,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帮助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1 有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实际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将应用学科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大幅削减了对人文课程的投入力度,使学校人文资源和人文精神严重流失。不过,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并不仅仅是指他拥有娴熟的技术,同时也必须具备广阔的胸襟、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2 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竞争主要反映在人才间的竞争和发展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大批创新型人才的支持。一名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具备高尚的品质与情感、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具备对事物的理性分析与处理能力。同时,还要拥有明断是非的能力,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具有开发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而人文素质教育能够通过科学的途径与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开发自身潜能,从而在提升其综合素质的同时,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3 有利于向和谐社会提供人文关怀

大学教育的灵魂无疑是人文精神,对这种精神进行弘扬是大学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使命。而现阶段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构建,也与高校教育的本质规律相悖。所以,当代高校必须要树立牢固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即在强调科学重要性的同时高水平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实现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在使其发挥相互补充和完善作用的同时,起到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时代的召唤进行有效回应。

4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人文教育的改革途径

4.1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早在1996年,国际教育委员会就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明确提出了由“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发展”四项内容支撑的现代化教育理念。该理念认为,人才的培养过程不仅要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同时也要兼顾个人责任感、审美意识、创新独立精神、智力等方面的内容,使受教育者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经费投入方面应做到合理协调,在保证人文学科能够得到有效发展的同时,使其与专业教育均衡发展,从而实现由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转变。

4.2 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必须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提升自身在人文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除了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掌握,还必须对当今社会人文状况和人文知识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教师也要对自身的人文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做到精神和行动的高度统一。高校也应该注意为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提供支持和帮助,对教师管理和师资配置进行组织和协调,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到一起,将人文素质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人文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和谐社会建设培养所需人才。

4.3 合理构建高效课程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学府中,明确要求人文素质教育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必须达到20%,在这方面,我国高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结合当前国内实际情况,高校应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造,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合理安排在教学体系当中,并通过组织社团活动、举办辩论赛、开展讲座等生动、丰富、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在校园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

4.4 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高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对于校园环境的改良在高校人文氛围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注意形成相应的制约和引导机制,加强基础文明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中形成一个具有较高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的氛围,从而发挥出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和功能。

5 结语

总的来说,在和谐社会建设和高校人文精神匮乏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四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和师资配置的前提下,形成具有浓郁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并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最终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上一篇: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下一篇:关于对开展学校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