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实践分析

时间:2022-10-29 11:05:51

初中语文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实践分析

摘 要:诗歌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华灿烂文明、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中学招生考试还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都需要学习了解和鉴赏诗歌。诗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其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诗歌人物形象,品味情感之美、画面之美、意蕴之美,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这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应该从基础做起,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开始,感知诗句的基本大意。将诗歌语言散文化,把握诗歌中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抓住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和词语。从诗歌的标题开始,了解诗人及其创造的背景,结合课下注释真正读懂诗歌的情感,将文字变换成人物和场景,以此进入诗歌创造的情景之中,感知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动作、表情和心理,和诗人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感知其个性、精神品质和道德境界。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读懂诗歌内容开始,理解基本的诗句,再由这些诗句描绘的场景想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首诗歌描绘的就是诗人辞官归隐以后躬耕农田的场景,诗人早出晚归,种豆除草,“草盛豆苗稀”,尽管劳动很辛苦,但更多的是那种不违背我心的自由和畅快,展现的是一个远离尘世隐居山野的诗人形象,成为后人反复称颂的精神榜样。

二、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这是诗歌的灵魂,也是鉴赏诗歌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真正把握情感,真正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感知诗歌遣词造句、选用艺术手法的妙处。为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情感出发,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快速抓住诗歌情感,理解诗歌情感内容。只有把握住诗歌的情感,才能抓住诗歌最为核心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景物描绘和表现手法的选用。诗歌的情感一般需要借助景物描绘感知。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词句入手,找到更多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全面理解诗歌的丰富情感,感知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同时,诗歌的情感不仅是诗人的感情流露,还是诗人思想和品格的体现,感知诗歌的情感之美时,更要感知诗歌中诗人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体会诗歌情感的崇、高、美。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杜甫的诗歌很有现实意义,其作品严格遵循格律诗的韵律,表达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引发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教学中先让学生找出诗歌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诗歌的最后几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百姓的殷切和期盼,境界之崇高,胸襟之博大,也是诗人诗歌情感之美的最高境界。

三、由意象入手感知诗歌画面,欣赏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最为擅长的就是将情感抒发与景物描绘融合在一起,做到情景交融。诗人不仅在诗歌中表达感情,还在诗歌中描绘画面,将读者带入一定的意境之中,以此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之美、意境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艺术表现,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每一个诗人都是“丹青高手”,他们将情感融入画面的描绘之中,通过画面来更好地表达情感。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意象(景物)入手,找到诗歌中选用的相关意象,将其进行组合,通过想象,再造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或者场景,以此感知画面的客观特点和主观感受,真正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之中,感知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

例如, 白居易的《忆江南》,欢快明丽,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怀念。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诗句感知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形成我们想象中的图画,绚丽耀眼,层次丰富,江南春景跃然眼前,诗情画意,引人入胜,从而将读者带进美丽的画卷之中,感知诗歌的意境之美。

总之,初中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能力,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石镇雄.论初中语文诗词鉴赏策略[J].新课程(中旬刊), 2012,(8).

[2]王 薇.古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分析和运用[J].文学教育(下旬刊), 2015,(11).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城县冰淋岔初级中学)

上一篇:“以人为本”理念在中职德育中的渗透 下一篇:为语文课插上快乐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