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禅与王安石诗歌之翻案法

时间:2022-10-29 09:16:31

文字禅与王安石诗歌之翻案法

摘 要:宋代禅悦之风盛行,儒释的交流与融合日趋显著。文人参禅学道的同时将之内化成其人生哲学,其诗文创作同样受到影响。禅宗机锋与“反常合道”等思想促进了文人诗文创作技法革新。王安石深究佛理,同时其诗文翻案精神尤为显著,造成这种现象除了王安石本身性格等因素外,主要还是受文字禅的影响的缘故。

关键字:文字禅、王安石、反常合道、机锋、翻案

一 、文字禅与王安石

禅宗发展至北宋中期时,已经逐步由“内证禅”转向“文字禅”,参禅方式由“不立文字”转向“不离文字”。周裕锴先生认为“文字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字禅”泛指一切“以文字为媒介、为手段或为对象的参禅学佛活动” 【1】31,狭义的文字禅则是“一切禅僧所作的忘情的或未忘情的诗歌以及士大夫所作含带佛理禅机的诗歌” 【1】42。文字禅首先应指究心佛典,研读经教。其次,作为“口耳受授”的内证禅的对立面出现。

此时士大夫的文学创作正是在这种儒释相通且文字禅渐兴的文化语境中。北宋士大夫参禅学佛者甚多,王安石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员。王安石崇尚“有为”,“安石之异于俗儒者在其具‘有为’之精神,复本此精神以讲求有为之方法,实行有为之政策” 【2】。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禅宗的接受。他与很多僧侣往来,详见《王安石与佛教》。另外,王安石深参佛理,亲自为佛经注疏,著有《维摩诘经注》等。他在诗歌中引用佛典佛语之处颇多,如其《拟寒山拾得十九首》《读〈维摩经〉有感》。而无论是援引禅意还是直接化用佛典,都给人浑融酣畅的感觉。除了这种显性地影响外,文字禅更引人注目的是它多于审美及诗歌创作技法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反常合道”“不犯正位”的思想。

《冷斋夜话》“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3】。这是“反常合道”这一术语在诗论中首次出现,而“反常合道”也是禅宗最常见的话头之一,《宋高僧传》:“论顿也不留朕迹,语渐也返常合道” 【4】。“反常合道”符合文学创作的虚构、非逻辑性。禅宗这种不执著色相、消解现实物理逻辑的追求影响到当时深究禅理的士大夫。另外,“不犯正位”的曹洞宗风也与诗歌创作暗合。对于诗歌来说,“不犯正位”即是不正面地直接切入主题,不直接说出中心意旨。这些禅学话头对于宋代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二、机锋与翻案法

面对“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言语,已被乐天道尽” 【5】的窘境,宋人必然另辟蹊径,加之禅理与文学的某种程度暗合,深参佛理的士大夫将之引入其创作中。如前所举“反常合道”“不犯正位,语忌十成”要求避俗避易,绕路说禅,曾季狸《艇斋诗话》“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 【6】,文字禅与江西诗派的“诗眼”“点铁成金”及宋诗“以俗为雅”等有关联。文字禅的这种精神对于安石诗文创作技法影响甚深,尤其是翻案法。下文笔者拟就文字禅的这种精神与王安石诗文翻案法的创作技法尝试分析之。

清代梁章钜《浪迹丛谈》 “禅语翻进一层”条有云:

诗文之诀,有翻进一层法,禅家之书亦有之,即所谓机锋也。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翻之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著尘埃。” 【7】

“翻进一层法”即翻案法,梁章钜敏锐地认识到诗文“翻案法”与禅宗“机锋”的关联。禅宗虽然提倡“不立文字”,要之,强调“即心即佛”,不执著于佛教经论等,“法离文字,不属因,不在缘故” 【8】55,也并不是否定文字的功用。为了打破语言文字的逻辑常规,禅师经常使用不合逻辑常规“机锋”来破人迷障。禅宗也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机锋”文化。

问:“如何是正法眼?”

师云:“六祖爱吃和罗饭”

问:“生死事大,请师相救”

师云:“三家村人失却火” 【8】714

这类似是而非的话语通常指向的是消解对于外相的“著”,六祖《坛经》有云“于一切法,无有执着” 【9】28。机锋“最大程度解放了语言” 【10】36,使得文人推敲文字之时更加得心应手,也启示了诗文创作的翻新出奇。

翻案法的技巧的使用并不始于宋朝,严有翼《艺苑雌黄》“反用故事法”:

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11】

严有翼的“反用故事法”实则是“翻案法”的一种,上引王禹偁和李商隐的诗歌翻案多是翻涌历史典故,又与宋朝受禅宗“机锋”影响的“翻案法”有差异。宋朝翻案法的突出特点在于“反用诗句法”,它是对于前人诗句的翻案。其中王安石将翻案的精神推向了极端。

三、王安石诗文翻案法

王安石博览群书,自称“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 [12]779,这就为他的诗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诗材,其诗文的一大特色在于“以故事记实事”,如《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云:

“荆公诗以故事纪实事,如《韩魏公挽词》云:‘木稼尝闻达官怕,山颓果见哲人萎。’用孔子及唐宁王事。时熙宁中,华山圯,冰成木稼,已而魏公薨。【5】237”

所谓“以故事记实事”指的是活泛地运用典故成句,“须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蔡宽夫《诗话》云:

“荆公尝云:‘诗家病使事太多,盖皆取其与题合者类之,如此乃是编事,虽工何益;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毕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 【13】

王安石“以故事记实事”“须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的翻新精神与文字禅“反常合道”的精神暗合。钱钟书《谈艺录》详细介绍了王安石翻案法的运用,虽然出于批判的立场,但也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每遇他人佳句,必巧取豪夺,脱胎换骨,百计临摹,以为已有;或袭其句,或改其字,或反其意。集中作贼,唐宋大家无如公之明目张胆者” [14]。钱钟书将王安石的翻案归因于安石“巧取豪夺”的好胜个性却不免偏颇。王氏的翻案生新是在诗国高潮之后宋人另辟之蹊径。翻案之风也不止于安石,苏、黄等人都不乏翻案之作。

上一篇:6000T/H悬臂取料机俯仰铰点轴承更换工艺改进 下一篇:风力发电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