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巧治乱村

时间:2022-10-29 09:03:49

用传统文化巧治乱村

我曾在江苏省阜宁县陈良镇李灶村当过1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在引导村民脱贫致富时,我注重加强村民精神文明建设,巧用传统文化治村,从而改变了我村的面貌。

和为贵

李灶村原是当地有名的乱村,村民生性好斗,特别是家族之间的矛盾年深日久,不好调和。我上任后,首先从整治民风入手,大力宣传“和为贵”的思想,努力化解宗族矛盾,力促全村齐心协力挖穷根。

经过调查了解,我发现崔姓和李姓各有一位离休干部,此二人在家族内德高望重,平时从不干涉家族之间的矛盾。于是我登门拜访,请他们出面调解家族矛盾。开始,他们不愿意参与此事,但我并不灰心,一直坚持。两位老干部感受到了我的一片诚意,终于同意劝导各自家族人员以大局为重,团结起来共同致富。那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没有人闹会场,也没有人操纵选票,村民不分崔姓、李姓,根据候选人的竞选演说和平时的表现填写选票。

人心齐,泰山移。过去,村集体想办点事,总因为家族之间的矛盾谈不到一块,现在大家的心思都集中到村里的公共事业上。李灶村虽然离乡政府所在地不远,但去镇里只有一条很窄的土路,村民行走不便,时常有车辆陷入坑里,村民销售农产品很困难。2005年春天,村民统一了意见,按人口出资修路。我跑各级扶贫部门,争取了10多万元资金。经过1个月的紧张施工,一条长3公里、宽1.5米的沥青路修通了。为了纪念全体村民团结修路,我村将这条路命名为“和睦路”。

孝为先

解决了宗族隔阂后,我打出孝道的旗号,以孝治村。

我首先在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村规民约》,其中关于孝道的细则写得很详细,有可操作性,如:每逢节日、生日,子女要给老人提供不少于80元的营养品、副食品;冬天老人要有火炉取暖,并保证有不少于150公斤的优质煤;每年要为老人提供棉、单衣各一套等。有了量化标准,更便于监督。

村里还作出硬性规定,敦促村民尽孝。村两委起草了《家庭赡养协议书》,要求和老人分居的子女必须每年为老人供应300公斤粮食;每人每月支付养老金不低于300元(包括医疗费);必须给老人加入新农合;老人要住正房、新房,每人居住面积15平方米以上;老人不方便打水、缝补、购物的,由子女负责;老人有病要及时给予治疗;子女多的,要分摊赡养义务等。协议书上,子女负责老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有明确要求。

为了让子女知孝、尽孝,村干部分工入户,作为见证人,与老人的子女签订协议,并在村里设置了敬老监督台。对个别不尽义务、甚至虐待老人的村民,村干部与其谈心教育,促其改正,屡教不改的,在村广播里给予批评。

为了在村民中形成比孝道争先进的良好氛围,村两委定期在村里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和谐家庭”评选活动,并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从而激励人人行孝。

歌为媒

牛歌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阜宁县是牛歌的发源地,而李灶村又是源头。原生态的牛歌尽显田园情调,表达农人劳作的艰辛和欢乐,村民劳动时总要哼上几句。发掘其中健康向上的内涵,可以提升村民的精气神。

在弘扬传统文化时,我敏锐地意识到传唱牛歌,以牛歌为媒,传播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村里成立了牛歌队,农闲时组织练唱。2008年,县里举行全县牛歌大赛,李灶村夺得团体第一名。

65岁的崔大爷和61岁的李奶奶是村牛歌队的骨干分子,他俩以“夫妻组合”,歌唱生活的美满。没想到假戏真做,老光棍崔大爷和年轻时丧夫的李奶奶在村牛歌队的活动中产生了感情,终成眷属,成为当地的佳话。

自从村里兴起大唱牛歌的风气后,的少了,寻衅斗殴的少了,村风为之改善。

上一篇:一个城中村的发展路径 下一篇:多措并举治理“难点村”浚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