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网站的时事报道

时间:2022-10-29 08:30:40

地方新闻网站的时事报道

地方新闻网站,这里主要指地方媒体承办的新闻网站,如本文所涉及的襄樊汉江传媒网、中国三峡传媒网和十堰新闻网(秦楚网)等。鉴于它们已成为地方媒体服务大众的一个新的空间,对于其在时事报道方面的讨论应该是有益的。

头条的选择:时事新闻或本土新闻

地方新闻网站头条新闻是选择国际国内时事新闻,还是选择本土要闻,似并没有一定之规。以2006年12月26日下午上述三家网站的头条为例,两家选择的是本土新闻:三峡传媒网是《浓雾中警车开启“生命通道”》,写“高速民警警车开道,为患病孩子开启‘生命通道’,将孩子安全送出雾区”(据《三峡商报》),文章不长而内容感人;十堰新闻网是《国美元旦车城首家连锁店开业,家电大战不可避免》,着眼于商业竞争;一家选择的是国内时事新闻,即襄樊汉江传媒网的《河南10名律师上书中央称暂住证制度违法》,这是一个在国内几乎所有城市均引起高度关注的话题。

据环球在线2006年11月21日所载《网络媒体发展的双重轨迹》一文中称,“网络媒体的特性,使它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报道尤其具有自己的优势:重大事件(如节庆、重大活动、重大会议、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冲突、重大灾难或事故等)、突发事件以及揭露性或批评性报道”。这实际上就是新闻网站头条的选择依据。细而言之,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中央出台的最新的重大政策,对全国均有重要影响的重大国内或国际事件,自然是应该登上地方新闻网站的头条的。在没有这些较重大或极有影响事件的情况下,而地方上又有较重大的民生新闻、时政新闻或社会新闻,那自然是选择地方的新闻当头条。

网站的方便在于,它首页的可用空间是很大的,因此,如果是时事及地方新闻均有值得上头条的,便可用主头条和准头条的方式(事实上便是双头条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如果必要的话,可以在标题下面配几行言简意明的提示性导读,如汉江传媒网2006年12月26日的头条标题下面即配有简短的提示性导读:“经过整整3个月的调查和准备,河南省法律界较有影响的10名律师,终于把两份《法律建议》寄往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

内容更新及专题最大化

同报纸的格局一样,地方新闻网站的首页也可以对时事报道进行归并,即以“时事新闻”泛称。根据首页面积的通常情况,首页的时事新闻栏目(网站头条除外)列八至十条左右为宜。最重要的消息,可以更新慢一点;其他较普通的消息,则可以刷新得快一些。点入内页,应该可以看到更多更详细的划分(如国际、国内),以及更多的条数。网站上时事内容不应是地方报纸的简单复制,而应远远超出报纸本身的量。只提供本地新闻,而把读者推到大网站上去看国际国内新闻,对地方新闻网站而言,显然是一大损失。

在汉江传媒网,首页除“新闻纵深”栏目外,另在“新闻中心”设有“国际”与“国内”两大板块,分别可以直接浏览8条新闻。从2006年12月26日的页面点进去,截至当日17时35分,可见当天共更新国内新闻25条,国际新闻19条,这个数量比地方报纸通常的时事容量都要大得多。当然这还不包括当天的国际国内财经(12条)、教育(2条)、健康(3条)、科技、娱乐及体育新闻(7条)。

三峡新闻网的首页,每天国内、国际、科教、体育、娱乐新闻及IT资讯均达到10条。十堰新闻网首页“中国国际”栏目下,保持9条最新重要时政消息,2006年12月26日这一天,其中6条为当天更新。

一般认为,“网络新闻的四大优势是,一、海量性:信息的丰富性、多元性,产生浩大的报道声势;二、链接性:由此带来信息的广泛联系与多样化整合;三、全时性:快速反应、高频率以及事件的全程跟踪;四、互动性:带来广泛的关注与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可引发深度的讨论。”(《网络媒体发展的双重轨迹》)由于网络空间的大容量性,地方新闻网站的时事报道肯定可以比报纸做得更充分些。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国内政治大事、突发较重大事件、生动的社会生活趣闻、科技探索前沿报道、商业资讯和服务性新知报道等等,可以做到应有尽有。目前的地方新闻网站,总体上看均在朝这一方向努力。

鉴于网络新闻的实时性,对于网站时事新闻的更新显然不宜像报纸那样一天一次或两次。即便是不能做到随时的更新,每天在7时、11时、14时、18时、24时前进行更新,似乎是很有必要的。这考虑到了一般人上网时间上的习惯,也考虑到了报纸出版时间及国际新闻时间上的特点。比如欧美的下午和晚上恰是我们的凌晨与上午,在凌晨及上午及时地更新网站内容,对于地方新闻网站而言,似是不应忽视的。上述三家网站国际国内新闻的更新,较长的有从上午8时延续到17时35分。国际新闻的更新,多集中在9时至15时,显然已经注意到时差这一特点。但总体来看,更新的频率及延续时间均有待提高。

《北京娱乐信报》在对于第六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报道中称,面对“千网一面”的现状,网站发展的决策者应摒弃新闻网站“超市”思想,代之以新闻“专卖店”意识、“精品”意识。针对新闻来源雷同的问题,应加强对新闻素材的编辑、整合,生产出“组合拳”式的新闻、“集纳”式的新闻、“主题”式的新闻。简而言之,就是专题。报纸的最大局限是版面有限,与此相比,网络的最大优势之一是版面的“无限化”。对于较重大的时事报道,动态、人物、背景、评论、资料、图表、相关链接等等一起发挥集合效应的专题化,是最佳选择。地方新闻网站也应该尽可能地做到这一点。

与本土新闻的联动

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媒体编辑理应有更开阔的思路。而网络时事新闻与本土新闻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则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话题。类似于“襄樊人在网上”或“××人在网上”这样的栏目,或许是值得考虑的。以襄樊人为例,因为襄樊人的活动空间并非只是襄樊,而各地的新闻,甚至国际新闻中,均可能出现“襄樊人是当事人”的情况。因此,在某些时事新闻别点明其与“襄樊”的关系,对于本地上网的读者和在外地上网的“襄樊人”而言,那种亲切感不言而喻,也避免了与其他网站的同质化。

在2006年国内媒体对“黎以冲突”的报道中,新浪网上中国女子赵颖的博客《战火中的黎巴嫩》相当抢眼。其博客的内容在贴出前先于《文汇报》上刊发,而赵颖很快被《襄樊晚报》副总编辑王光辉发现是襄樊籍人。《文汇报》记者李道胜后来在总结中说,“随着日记的刊出,赵颖的名气越来越响,不少国内媒体纷纷采访她或约她写文章,其中包括央视4套、《广州日报》、《湖北日报》、《法制晚报》、《新闻晚报》、《襄樊晚报》等。其中《襄樊晚报》的报道最为详细,他们抓住赵颖在襄樊读过两年高中的经历大做文章,深挖细节,采访她昔日的老师同学,并请她为母校的学生写了一封信。”(《博客时代的国际报道》,《新闻记者》2006年第9期)

将这一时事新闻本土化,既强化了“襄樊与世界大事原来离得这么近”这样一种印象,也使得读者产生“媒体原来离襄樊读者这样近”的这样一种感觉。虽然这是报纸最先做出来的,但汉江传媒网全面转载和做相关链接后,产生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对于获得读者和网友的支持是很有益的。

楚天论坛目前已设有“外地襄樊人”和“天下宜昌人”两个小分论坛。当然,“××人在网上”不是光坐在那里就做得出来的,也不是仅有两个分论坛就够了的。必须关注时事,勤于搜索。借助于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引擎,同时也加强与周边及远方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沟通与联系,从而在浩如烟海的网上资讯中随时发现“襄樊人”或“宜昌人”的行迹。可以相信,这样的栏目做出来,既可以为报纸记者提供参考,也是相当受本地网友青睐的。

与网友的互动

方便的互动是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之一,对于地方新闻网站而言,这也是极有吸引力的一个方面,即使对于时事报道也不例外。在时事报道方面,与网友的互动似乎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跟帖评论。这种跟帖可以采用新浪模式,点“评论”才可看到;也可采用原来的网易模式,在正文页即可看到。还有第三种方式,即将时事消息的评论直接点入论坛。根据点击及回复的情况,可以知道读者对于时事消息选稿的认同或不认同率,有助于时事消息的选择,在总体导向正确的前提下,也与大众的口味相一致。

跟帖评论在汉江传媒网已被广为采纳。2006年12月26日的头条标题下面即有“评论”链接,直接点入即可发表评论。一位网友这样评道:“都是中国人,暂住证是个啥意思?出去外地就是外国人?”三峡传媒网的各条时事消息后面,都专门留有网友留言和评论处。

二是网友调查。明确地询问网友对哪些时事消息更感兴趣,对时事消息或某些事件有什么看法,网站近日或一周内所选的时事稿件中哪些比较好,有哪些较好或较重要的遗漏了等等。2006年圣诞节前,针对北大、清华10名博士联名发出倡议抵制“洋节”,汉江传媒网与三峡传媒网联合运作的楚天论坛上,由管理员发起开展了“你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有什么看法?”的大讨论。有网友回“大家平安夜看到人民广场、鼓楼广场人山人海的场面了吗,洋节已逐渐被襄樊人民接受了”,有网友回“什么洋节、中国节,现在邻里越来越生疏,想多过几个节,自家乐,都有这么多争议呀”,也有网友回“个人爱好而已,现在的洋节是年轻人过的,哗众取宠。大多数岁数稍大一点的都过中国自己的节―――春节!本人知道这洋节,但没把它放在眼里,我传统,还是喜欢中国自己的节”。热热闹闹,大家虽然观点各异,但至少在讨论中实现了交流。该讨论在汉江传媒网更是以“每周点题”的方式放在首页的醒目处。

三是鼓励时评。对网友较好的评论,不妨以集纳或单列的方式拿出来,作为时事报道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条件成熟时可考虑设立时事评论栏目。可以选择外网的稿子,更可以重点培养本地的评论员。为了实现全面的互动,博客中的优秀时评也可以直接选到时事报道的栏目中,博客本身则可以在时事报道的首页直接被推荐,读者及作者的积极性都会因此而高涨。在楚天论坛,时评专栏性质的“今天有话说”是最受欢迎的分坛之一,论坛时评热帖在三峡传媒网和汉江传媒网也都可以直接展示在网站首页。

四是网友也来写时事新闻。这好像是以后的事情,但也不像很遥远。除了介绍“黎以冲突”的赵颖博客,事实上,2006年10月的随州地震,襄樊最早的“报道”也是一位网友在汉江传媒网上以博客的方式进行的。此外,据《新周刊》的报道,“纽约网站Gawker.c om在今年(按:即2006年)3月开始增加‘实时追星’专版,邀请所有Fan s做狗仔,只要他们在街上看到明星,便可立即将讯息发放到网站,还会自动标示跟踪地点与时间,并附上地图以供参考。当然,网站承诺消息会过15分钟才放上网,让明星们有充分时间逃离现场”。我们当然不能像他们那样做,但是他们的互动意识和扩大参与性的思路应该被了解,也是值得参考的。

上一篇:“新闻的定义”新议 下一篇:“帮闲”:开报业竞争一片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