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元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迪

时间:2022-10-29 06:45:24

颜元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迪

【摘要】颜元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他深刻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竭力提倡并践行“实学”和“实用”的教育,对我国近代乃至于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颜元教育思想中的片段加以述评,以此来与大家共同思考、探寻当前教育的症结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颜元 教育思想 因行得知 学而为用 苦学

颜元,清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颜李学派”始创人。章炳麟云:“叔世有大儒两人,一曰颜元,再曰戴震。”颜氏以其特立独行,敢“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笔,开二千年不敢开之口”之气概,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其质朴而诚实的学术思想对中国教育而言也有其值得郑重借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是相较于今日之唯书、唯师、务虚不务实、急功好利的教育现状,更显其清新之风气和久远之筹计。

一、因行得知,彻底的知行合一观

颜元三十五岁学有成就时自号“习斋”,一个“习”字,便是他的学术思想全部精神所在。他说:“心上想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依旧是所习者出来”。王阳明高唱“知行合一”,曰:“不行只是不知”,殊不知,这在习斋看来,竟是浅陋了。习斋认为,王阳明还是偏于主知,或还是分知行为二,因此不是彻底的知行合一。习斋主张,不知只是不行,因行得知才算真正的知行合一。

习斋反对死读书,反对“朱子式”的静坐空想,极力推崇王安石的力行之学。习斋同道虽寡,但却抱宏愿要改变这种“空谈误国”的学风,成就新的气象。他说:“但抱书入学,便是作转世人,不是作世转人。”又说:“学者勿以转移之权委诸气数。一人行之为学术,众人从之为风俗。民之瘼矣,忍度外置之乎?”一席话将学者应担负的社会义务和历史责任说得再明白不过。但学人们仍还只是一味地唱高调,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读书何用?这真是读书人的悲哀!

关于人的认识问题,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如王阳明“一念发动处便是行”,“生而知之”的认识论思想,近代西方的“天赋观念”说等。旧唯物主义持直观反映论,它把认识主体看成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物,把人产生认识的过程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对此评价道:“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唯物主义哲学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而把认识和对象,主观和客观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对照我们的今天的教育教学,颜元的“习行”教育思想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还是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重说教轻体验的现象,没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学生只知伸长脖子被动接受一个知识,这样对知识的掌握无疑是肤浅的、不牢靠的。颜元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要做到“因行得知”,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亲自实践、探究,去懂得某个道理、掌握某个知识,这样才能“得力”。

二、学而为用的实用主义宗旨

梁任公云:“质而言之,为做事故求学问。舍做事外,别无学问。此元之根本主义也。”甲申之年,清师入关,平日里高谈阔论, 著述等身之众儒一筹莫展,惶然失措;向日里慷慨激昂,搞帮派一头劲的精神也早吓飞到爪哇国去了。习斋痛心疾首,云:“吾读《甲申殉难录》至‘愧无半策匡时难,惟有一死,抱君恩’,未尝不泣下也。至览和靖《祭伊川》,有‘不背于师有之,有益于师则未’,又不觉废卷浩叹,为生民仓惶久之”。

习斋学说初发于明之季世,虽清朝政府大兴“文字狱”,对“民口”之防甚严,但这并不能阻止心理上还臣服于已亡之明学人对明朝覆国的思考。

物竞天择,不进则退。社会机体的新陈代谢具有直露的功利主义色彩,社会的演进在基本物质手段――技术的推动下,显得单调而冰冷。物质是意识的载体,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最初从书本上汲取的是“养分”,是为了我们能“身强力壮”的走的舒畅,走的更远。完整的认识过程是两部分的综合:第一步,从实践到认识,这解决了认识的来源问题,我们最初的认识大都是前人所明明白白地告知我们的,我们是在被动中接受了这个世界。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被动地反映,“摄像机式的”,只是它的一个功能,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能去创造一个世界。这就是认识的第二步,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因所在,用认识去指导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社会进步取决于人才,人才源于教育。我们当前的教育还只是停留在让受教育者被动接受一个“定势”的层面上,使得他们与整个社会的生产脱节,与社会的发展分离,这不仅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更糟糕的是使社会的进步丧失了“助推器”。这与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而我们的教育却在这条“死胡同”撞了好长时间。

三、以苦为乐的真挚的求学精神

颜氏之学初发于康熙年间,至乾、嘉时已式微,咸、同时衰落无复提也。其门人也只不过些许数人,同道中人 亦甚少。德清戴望云:“每举颜李姓氏,则人无知者。会稽赵伪叔,当世之方闻博学振奇人也,闻望言,蹙然如己忧。于京师求颜、李书,不可得。则使人如博野求之,卒不可得。” 博野乃习斋桑梓之地,连他们对习斋都如此冷漠,足见颜学之不景气。

究其缘由,梁启超曰:“然元道太刻苦,类墨者,传者卒稀。非久遂中绝。”由是观之,在颜氏门下确是要吃一番大苦。但致其衰灭的,更在于当时之学风,学子们的求学观念和思想准备。希冀在嘻笑怒骂间、空谈静坐中得来真学,对艰苦卓绝地进行一番努力毫无思想准备。如此这般,岂有颜学兴旺发达的道理。信仰者寡,则从之者稀,衰灭之期不远矣!

当事人对自己学说影响的景况也有清醒的认识。习斋曾对王法乾说:“吾二人不苟交一人,不轻受一介,其身严矣。然为学几二十年,而四方未来多支,吾党未成一材。刚主为学仅一载,而乐就者有人。夫子不言乎:‘水清无鱼,好察无徒’,某将以自改也。”

即便是面临如此尴尬境遇,习斋也从未有半点动摇妥协的意思。他说:“苟无可苦,便无可乐。”其也带头身体力行,陶陶然乎其中。在耕作之余,虽身心俱疲,但心里却快活得很,神思缥缈:“思古人引仆控 ,披棉褐。仰目清天,和风冷然,白云聚散,朗吟程子‘云淡风轻’之句,不觉心泰神怡,复空载厚,若天地与我外,更无一物事。微闭眸观之,浓叶蔽日,如绿罗裹宝珠,精光隐露。苍蝇绕飞,闻其声,不见其形。如跻虞廷,听九韶奏也。胸中空焉洞焉,莫可状喻。”到今日我等读这段文字,犹觉心旷神怡、灵台清明,如入“化境”。

任何预期效果的达成,都需要经历一番努力。在科学的道路上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下去方能达到光明的彼岸。影响学习的因素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非智力因素为显性因素。其实,我们的重点不在于进行后天的智力开发,而是要考虑如何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态度、意志力、心理素质等,这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W=X+Y+Z W:成功,X:勤奋工作,Y:正确方法, Z:少说废话,充分而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

颜元教育思想中还有劳动教育思想、体育教育思想,他还开创了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光辉先例。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国近代以至于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不无启迪。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中学)

上一篇:浅谈《醉翁亭记》蕴含的“美” 下一篇:善待预习,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