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班上,我的孩子闹开了

时间:2022-10-29 04:11:36

亲子班上,我的孩子闹开了

案例:无理取闹的宝宝

有位妈妈告诉我,她最近很烦恼。儿子伟伟2岁半了,明年就要上幼儿园了,为了让孩子适应一下集体生活,就为他报了一个亲子班,每周参加一次2个小时的亲子活动。

这本来是一件挺好的事,可是谁知道,每次亲子班结束,伟伟都是哭着回家的。原因是在亲子活动中,只要有其他小朋友表现得比他好,或者老师表扬了其他小朋友,伟伟就坐在地上大哭大闹,搞得妈妈不知道怎样处理。每次抱着哭闹的伟伟回家,妈妈很是狼狈,同时也很苦恼,这样的状态孩子如何去上幼儿园?

妈妈的问题是: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家长如何在活动现场处理这样的“尴尬”?回家后又该如何教育孩子?家里的其他成员如何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才能达到让孩子适应集体环境的目的呢?

分析:宝宝为什么是这样?

原来,伟伟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住,平时四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为了多多鼓励他,让他对一些事情更有积极性,在吃饭、穿衣服等事情上大人常常有意让着伟伟,让他得第一,所以在家里,伟伟什么事都要做第一,走路第一、吃饭第一……

久而久之,处处要得第一成了伟伟的一种“习惯”。参加亲子班,当然不例外,伟伟也要得第一。可力争上游是人的一种天性,亲子班里没人会故意让着伟伟,第一往往旁落,这在大人看来是小小的挫折却让伟伟难以承受。

百合老师的建议

亲子活动时的应对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陪伴孩子一起去参加活动时,妈妈可以把握以下几点:

1允许与接受

要允许并接受孩子在活动中产生上述的情绪。在伟伟的心里他很想得第一,当欲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一个2岁半的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就是哭闹。所以家长在心理上要有允许孩子情绪“发泄”的准备。如果在幼年很多情绪没有被充分地表达,孩子长大后性格的形成就有很多隐患,如:习惯于隐藏真实情绪、对人对事“冷若冰霜”,或者情绪喜怒无常、很小的事就会触发很大情绪等。

2理解与陪伴

要让孩子感觉到妈妈是理解自己的情绪的。妈妈可以用一些语言或动作来表达。譬如对孩子说:宝宝没得第一,宝宝不开心了,妈妈也不开心了;宝宝想哭了,妈妈也想哭了,我们找个地方一起哭吧。与此同时把孩子抱到一边,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充分地宣泄,并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妈妈和我是“一伙”的。在妈妈的陪伴下,孩子表达情绪才是充分的、安全的。

3保护与引导

要保护孩子想要做得更好的美好愿望。让自己变得更好是每个人都有的美好愿望,也是让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不要扼杀孩子内心美好的愿望。当孩子的情绪充分被表达后,情绪开始平稳,这时妈妈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如果想表现得更好,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不管孩子说出怎样的办法,大人都不要加以评判,鼓励孩子去试试,只要让孩子知道,你是可以更好的,只是我们要想些办法,做些努力。让孩子知道他还可以尝试更多的办法,直到自己满意自己。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保护了孩子想让自己更好的美好愿望。

家庭教育中适当地调整

1“最好”和“更好”

“最好”和“更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家长常常会鼓励孩子得第一,做最好的,这样会让孩子很累,而且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因为我们用来相互比较的范围在不断地变化,孩子对这些变化不是很明白,其实家里第一与幼儿园第一是不同的。家长要鼓励孩子和自己比较,让自己更好,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这样的鼓励和要求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也比较容易达到,孩子也会有自信。比如:孩子昨天会扣一个大的纽扣,今天小一点的纽扣也会扣了,妈妈及时肯定孩子“真厉害,有进步了,妈妈真替你开心。”

2“独乐”和“共乐”

教会孩子为自己的进步快乐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为他人的进步鼓掌。每个人都会希望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成功,让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同样的,也要鼓励孩子发现别人的成功,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变“独乐”为“共乐”。家长一味地鼓励孩子争第一,没有让孩子看见别人的长处,无疑会把孩子培养成“井底之蛙”、“山大王”,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分享别人快乐的权利,同时也滋长了孩子的狭隘心理,无法应对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成功了,要和伙伴分享;别人成功了,为他喝彩,共同分享快乐。如:鼓励孩子为别人鼓掌,或是“为他跳个舞吧”等,都是很好的分享方式。

3“成功”和“成长”

在许多家长心里,让孩子成功,达成某一个目标很重要。其实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件事请是成功还是失败,让孩子从中得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孩子会更有能力去面对今天、明天的生活……

当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观点上有所转变时,教育方式方法也随之有所改变,孩子的行为和性格也就会有所变化,这是相辅相成的。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一起成长吧!

上一篇:过敏不可怕,但需要重视 下一篇:无条件地接纳“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