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

时间:2022-10-29 03:47:26

如何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

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成为一名最有激情、最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正视乃至珍惜学生的富有生命价值的语文学习活动,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的人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处于激活的状态。对这个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采取民主的方法领导、管理、教学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思想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人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要求。师生应该是思想上互相交流、心灵互通的朋友。在轻松、积极、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才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异想天开,进行创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插话,有的同学会在课上窃窃私语,有的甚至会在课堂讨论时争论不休,让教师难以把握。因而,课堂吵闹问题一直困扰着诸多教师。

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保证,但课堂气氛也十分重要。我们切不可害怕课堂吵闹而因噎废食。学生正襟危坐,鸦雀无声,专心听讲,及时记录;或者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如林,然后一个一个起来回答,坐着的学生认真听,如是这般并非是好的课堂纪律。对影响干扰破坏“井然有序”的课堂纪律、造成吵闹局面的学生不应给予批评、警告、呵斥和惩罚,否则课堂气氛将是死水一潭,学生的思路将不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长此以往课堂仍然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针对课堂吵闹的现象,我的做法是:(1)不过分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允许适度的喧闹。彻底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地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2)追求课堂气氛的民主和主动。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自由畅快地发出内心的呼声。(3)放得开,收得拢。只要能保证教师作为组织者的有效声音的存在,宁愿做导演、策划者,合作者,不苛求课堂气氛的绝对安静,同时也不怕别人为此批评我们的课堂纪律。教师与学生不应该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课堂上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力求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由指导者向激励者转变。为了使新课程得以全面实施,和谐、快乐的课堂有些许吵闹,又有何妨?

二、营造美读氛围,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美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把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文中情节带来的快乐情感,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像这样美读,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的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从而形成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形成互问氛围,师生平等,发挥学生自主求疑的优势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讲台上走下来,由前台的“演员”变成幕后的“导演”;学生可以走上讲台,由台下的“听众”变成台上的“演员”。让学生由静止被动的“录音机”变为去捕捉知识信息的“摄相机”,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师生间的互问互答,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君子引而不发”,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设置的疑问,可以“话到嘴边留半句”,故意让学生去思考、体味、揣摩,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比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本源,求得知识归宿”的正确思维习惯。

四、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合力效应”

任何活动,只要不是个人行为,就存在“合力问题”。“合力效应”是群体意识在行为上的积极反映。成功的教学活动应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保持一致性,进而达到和谐共振的最佳效果。这样做有两个原则:一是共点力原则,教师作为“主导”,其主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师生双方的教学行为统一在教学目标这个共点力上,把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慧、提高素质作为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二是夹角小的原则。教师与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法,又有着相异的生活阅历、思想意识,因而在实施教学中,即使双方“换位思考”“暴露思维”也难免出现矛盾分歧。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可能激化,发生“夹角在”的现象,从而使教学双方的力量产生内耗,这样形成的合力就有可能等于或小于教与学各自的分力,形成不了教与学和谐共振的局面。

总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和谐、快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们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传播着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 进行着心灵的交流、 思想的碰撞。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生心中有老师,把老师当成可以依赖的导师和朋友,在沟通、合作、对话、互动、交流中,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分享。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感建立和谐、快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双边活动的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果,广大教师应用心营造。

上一篇:《红楼梦选读》之《宝玉出家》教学赏析 下一篇:浅探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