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

时间:2022-10-29 03:30:12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

【摘要】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在导入新课,讲授课文,总结练习时恰当使用多媒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为了让它向正确的轨道呈良性发展,我们应及时发现它的缺憾,并提出切实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优缺点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功不可没。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语文教学也有其弊端,如:缺少生动形象的直观性,学生感到枯燥单调、不感兴趣。而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它集声、文、图、形于一身,具有直观形象、活泼生动、时代感强、信息量大、交互简便等特点。确切地说,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投影仪等硬件设备为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可以说,多媒体介入教学领域,特别是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讲《春》时,就用录像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表现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正值深秋,我们播放描绘春天的录像。教学中,学生从屏幕上见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风吹杨柳,柳条摆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连绵的细雨滋润着农田,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在辛勤地劳作;快乐的孩子们欢跳着,风筝在天空中尽情地飞舞……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一碧千里”、“流水淙淙”的美丽内涵,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灵感。

⑴、在讲解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在进行说话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象,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幻灯片展示的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引导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

⑶、在进行作文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3、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小说、戏剧课文,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尽管使尽混身解数,由于受自身表演限制难以完全将情感表达出来。因而学生总是觉得课文干巴,提不起精神。但如果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声图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专业演员表演的逼真,以及演员的语气用得十分恰当,使枯燥的理论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将学生的情感细胞都调动了起来,学生就会随着故事的情节而紧张、严肃,时而拍手,时而大笑等。他们的喜怒哀乐得到尽情的宣泄后,进而从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特别是一些容易重复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补充使旧知识增添了新内容,学生不断地有一种新鲜感和历史接近感,就能很好地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滥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

1、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各个教学步骤。也就是说,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严密轨迹,千方 百计地引导学生沿着课件指示的轨迹走下去,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严重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相矛盾的。

2、多媒体教学不利于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使教师不能因材施教。

多媒体的应用使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间隙,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把持着、控制着,到现在的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着,不能不说是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 合;教师也不应该只是多媒体的一个操纵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加入多媒体 后,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运作、学生死盯屏幕的现象,“媒体”充其量只是一 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手段,而不应该变成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3、多媒体教学手段扼杀了课堂的生动性

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支离破碎的板块作定式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再也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这种教学状况与“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又有何二致呢?

4、多媒体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究竟是利还是弊呢?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也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呢?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因此,我认为,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学科的张力和可创造性,我们不否认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其它学科中的巨大功用。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它的缺憾确实是难以弥补的。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简单地把多媒体当成“大黑板”。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但充其量也只起着“大黑板”的作用。如果简单地用一幕一幕的投影代替黑板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表面上看课堂容量增大了,实际上只不过是由原来的“人灌”变成“机灌”,甚至是“人机共灌”,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教材的重、难点,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还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使用多媒体是为了向学生更方便地展示教学内容,便于自己上课,于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这样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更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应是少而精的,要能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真正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作者所说的“颇不宁静”该如何理解?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朱自清的家庭出身、所处时代、思想意识、性格气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中庸主义”哲学以及“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风格等角度搜集资料,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适当地给以评价和鼓励,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同学们深入探讨的热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第二,不能因使用多媒体而影响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是灵魂的对视”,机器无论如何不能代替人,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让它成为制约课的因素。我们常会看到有的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操作环境不熟悉,害怕出现失误,因而只顾着照“屏幕”宣科,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反映,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干瞪眼,教师手脚忙”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教师仅仅是在公开课或评优课时,为达到“使用先进教学设备”的要求,才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的本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了解甚少,甚至课件制做都由人代替,上课很容易出现失误,不但起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还会造成干扰,根本谈不上生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互动,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时时观察学生听课的状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交流,真正做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第三,不能用多媒体取代对语言的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品味语言”,要“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在阅读中,能“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味自然和人生”;感受美,并能“提升审美境界”。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绝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语言的实践活动。

第四,不能让看似热闹的多媒体,冲淡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地追求“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过多、过滥地使用和依赖多媒体,不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反而使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造成喧宾夺主、过犹不及的后果。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使用,不能一味跟风、赶潮流。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媒体都会有干扰因素,信息越多,干扰因素越多。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刻意追求色彩的多变,文字、图片的动画效果,音乐、影视应有尽有,这样,课件是“美”了,看起来热热闹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当学生被太多无关的花哨信息左右、感官刺激太多时,反而抑制了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会分散注意力,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切忌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或美术欣赏课。那么,究竟该怎样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判断的依据就是:是否有利于教学。记得我教学《吆喝》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他煞费苦心搜集到的许多吆喝的声音:有老北京卖冰糖葫芦的,有小贩走街串巷的,有磨剪子锵菜刀的……结果这节课上,学生更多地将注意力转向如何吆喝上,教学内容与多媒体课件“貌合神离”,不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还冲淡了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应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正确运用,教师只有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才能使教学有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才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创造性及语文内涵的深刻感染力,才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当我们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做有益的、必要的尝试时,应注意到它的特点,根据教学实际结合传统教学工具来使用,以收到最佳效果。

上一篇:“识记、理解、应用”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 下一篇: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