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时间:2022-10-29 03:22:43

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

【摘 要】传统文化经世代形成、积淀和发展,传承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通过界定其内涵探索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的有效途径,达到使民众参与到经典阅读中,并且以放松、娱乐方式来接受传统文化,把阅读变为一种“悦读”之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内涵;大众生活;悦读

1.当前传统文化现状和存在问题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外来文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精神角落,在生活中,人们传统信仰缺失,个人价值观念崩溃,没有了支撑着其思想和行动的精神信念和理论动力,有的只是不惜一切代价追名逐利,不顾社会伦理道德拼命赚钱与物质享乐,很多人忽视了自我精神修养,特别是忽视了传统仁义道德价值信念,人们生活日渐倾向单一的物质化、利益化。纯粹情感意义上的孝敬父母、友爱兄长、尊老爱幼、善待亲友等变得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历史现实致使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破坏和摧残,传统伦理道德被人们抛到了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尽,传统文化日益被各种不良外来文化、次生垃圾文化腐蚀侵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点一点地被摧毁、被取代。虽然现在生活有了质的改善,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整天为了温饱而疲于奔波,但是部分大众业余文化生活不是在室搓麻将推牌九,就是到休闲中心桑拿、按摩、洗澡、吃喝,要么到KTV包厢K哥、跳舞、饮酒作乐,文化生活随性而起而终,随心所欲去玩乐,没有克制力和有“度”的把握,究其原因还是传统文化遗失,地方文化氛围造成的。

2.界定传统文化的内涵

所谓传统文化不仅仅意味着“过去存在过的一切”,其更深层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过去与现在甚至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文化范畴,是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区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理论、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从诞生之日起祖祖辈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特殊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文明的结晶,辛勤劳动的理论总结,传统文化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我国传统文化由多重类文化凝结而成,具有强力结构性,其内涵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引导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力行近于仁、知行合一的观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提倡努力学习外来先进的文化,达到融会贯通;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求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浓聚着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积聚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对真理追求,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和社会风气,引导社会充满温馨与和谐,带给人们希望与力量。

3.探索传统文化走进大众生活的有效途径

3.1 传统文化回归的必然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确实也程度不同出现了道德滑坡、规范失衡、人心不古等现象,有些人困惑、苦恼、不满,因而在这个时候,特别希望和向往用传统经典力量,来挽回人心不古的局面。所以说传统文化走近大众不但是大众需要,也是文化经典本身发展和不断被激活的自身需要。同时由于社会实现从变革期向和平发展期转变,传统文化回归现实是一种历史规律,人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当前社会主义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传统文化精髓、优秀的西方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创造的新文化所构成,只有三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新的核心价值。

3.2 国学热让传统文化平民化、草根化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传统文学的外延。国学经典不仅具有人文价值,而且在现代经济管理方面也有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对青少年的道德、人文、开智教育,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功效。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和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当前在学校掀起国学教育,开办各种形式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活动,国学热让人们重新认识审视传统文化的魅力。透过国学“热”,我们可以看到这实际上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祖归宗”现象,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中国人对自己精神故乡的回归与认同。国学兴起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激起了人们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3.3 电视媒体使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而且得到普及

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深厚的底蕴,它孜孜以求“极乎高远而底于平实”的境界,从根本上为学术文化与大众传媒“对接”提供了某种天然的保障。电视通俗讲座的方式已经取代了过去的戏曲、评弹、评话的作用,传媒对学术文化需求正在迅速增大,传统文学向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去汲取丰富的资源,从而赋予学术探索以更生动鲜活的激情和生命力,最明显标志就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热播,以刘心武为起点,他开讲的《红楼梦》,包括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几乎概括了传统文史哲经典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三个方面。刘心武主要是利用大众喜欢打探隐秘的心理,把《红楼梦》解读成写“宫闱秘事”的秦学;易中天极有幽默感,他善于把古代的人物故事和今天流行的时尚话语有机结合在一起,“放噱”后产生会意的笑声和掌声;于丹则善于把艰涩的经典调制成心灵的鸡汤,安抚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失衡和失落的群体,应该说他们对文化经典走近大众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应该看到仅靠 “百家讲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一渠道主要靠媒体的造势,当热度退去,无法保证能沉淀下多少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说要传统文化要走进大众生活,就得抓住教材和考试这两个关键点,在青少年人生观形成的这段时间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进而影响到家长,带动社会学习传统文化。

上一篇:浅谈机电产品出口欧洲传统市场所面临的尴尬及... 下一篇:浅析近期金融事件反映金融业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