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10-29 03:09:04

浅谈数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摘 要 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并发展自己。本文从数学实验具体例述了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基本形式,学生是在不断地探索发现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开展探究性学习,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 数学实验 探究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在数学教学中,课本每章的章首语都是实际问题的导入,要重视章首语材料的数学实验的挖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有每章后面的应用举例、穿插在章节其中的阅读材料,往往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用《标准》中“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经历其中亲手实验,体会前人创造数学的人生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关注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例如,在二次函数的章首语中有这样一个引入题:用长20M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这个问题中,首先,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恐已遗忘,需要重新设计情景加深对概念的体验和理解,尤其要让学生体验函数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其次,在与学过的函数对比中抽象出“二次函数”的概念,是一个“强抽象”的过程,应任其自然过渡(由学生命名);再次,由于知识缺乏等因素,在应用结果(求最大值方法)的探究上留下了一点遗憾,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次函数应用过程和方法的欲望。

在教学本节课前笔者先设计学生操作实验如下:

(1)观察和调查校园环境,利用已有环境的条件,设计如下方案:用长20M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生物实验基地;

(2)画出图样,并提供利用有关自然环境资源的说明,标注图样尺寸和面积;

(3)尽可能设计多个方案,比较哪个恰当?哪个方案的基地面积最大?(大致方案:一面靠墙、两对面靠墙、一组邻边靠墙、四面都不靠墙)

(4)选择利用一种自然环境资源的设计方案,写出面积Y与长方形基地的一边长X的函数关系式;

(5)对比已学过的函数形式,请你像科学家一样命名这种函数;

(6)用选取多个X值的方法 ,探究当X为何值得时,Y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7)写出实验报告,课堂交流实验成果。

即便是抽象的数学都是与生活中的实例密切相关,数学学习不能离开普遍见识。“数学甚至在最纯的与最抽象的状态下也不与生活分离,它恰恰是掌握生活问题的理想方式”。因此我们讲解数学的抽象内容时也不应把数学与其来源割断,“请尝试做一下实验,当一回科学家”!数学实验正是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自主活动中创造数学,理解数学对象的实际意义。“数学实验教学”是《标准》关于“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模式的应用,使学生在探究能力上有了一定的培养和提高。

又如,在学习“统计和概率初步”前一周,布置实验课题:

实验课题:设计一个方案,调查本校(或本市)初二学生情况。

实验意图:一周后,我们将学习“统计和概率初步”,请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或自学课文内容,分实验小组,对本校(或本市)初二学生的某一种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提示:如:身高、体重、视力……或数学、英语或其它学科成绩、课外活动或课外作业时间、每天看电视时间……)

实验要求:(1)发挥群体力量,提倡分工协作精神,根据实验小组通过的设计方案,搜集有关数据并整理,调查出初二学生的某一种情况。(2)每个实验小组7天后上交实验报告,课堂汇报实验成果。

实验延续:随着本章学习的深入,各实验小组不断完善调查设计方案,使调查更科学,结论更可靠。并提出实验结果的指导意义,供学校或有关部门参考。

实验意义:(1)倡导合作学习精神;(2)体会“统计学”的价值和统计知识学习的必要性;(3)把学习和知识探究、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4)本章结束后正值暑假,请实验小组在暑假里自选课题完成一项社会调查,将知识回报社会。

面对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地探索、交流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本章前,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意见纷纭,实施调查的方式方法可能繁锁或以偏概全,另外,数据处理也有一定难度,数据结果表示的意义不够明确等等。经过本章学习,边学习边调整,从而掌握比较科学的统计方法,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也使本章的学习更有意义,否则教学会变得枯燥乏味,数学会变得不被学生喜欢。教师的手段就是把数学尽可能变得生动有趣,尽可能拉近与生活经验、自然常识和社会现象的距离,首先让学生感到喜欢,然后化难学为易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赵绪昌.中学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育,2005(6).

上一篇:水深测量内外业注意事项 下一篇:用音乐为生活调色